【劳动创造幸福·新业态暖故事】
从“最后一公里”到“万米高空”(主题)
本报记者 刘友婷
8月21日凌晨2点,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跑道,波音757货机在轰鸣声中加速滑跑、抬轮、爬升,顺丰航空机长赵立杰双手紧握操纵杆,载着20多吨快件驶入夜空。
“这一趟飞台北,要将近4个小时,运气好还能看到第一缕阳光。”对他而言,夜航已成常态:白天,快递员在大街小巷奔忙揽件;夜晚,飞行员把包裹送上云端,完成物流链条里的“日行千里”。
从脚蹬三轮车负责包裹收派的快递小哥到累计飞行超8500小时的货航机长、飞行教员,赵立杰用18年时间从“最后一公里”到“万米高空”,飞出自己的人生航线。
“幸运”的六分之一
2005年从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的赵立杰,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抱着学习心态进入顺丰,成为一名快递员。
“想干出成绩,就一定要付出。”赵立杰回忆说,入职后,他被分派到位于河北廊坊广阳区的明珠大厦,负责收揽件业务。刚开始的两年多,自己几乎每天早上8点出门,晚上8点收工,骑着三轮车穿街过巷,收件、派件。
在与关系较好的客户交往中,他找到了新目标——学习英语。“虽然工作可能用不上,但多学习、多积累总没错。”晚上下班后,赵立杰常常窝在出租屋里翻外文杂志、看英文电影,靠兴趣坚持了下来。
为了满足航空人才团队发展需要,促进顺丰集团内部人才多元化成长,2007年,顺丰集团启动“丰翼行动”,面向全网员工招收飞行、签派、机务等岗位的民航专业技术人员。
消息一出,吸引了不少人报名。其中,经过严格筛选,第一批次申报飞行岗的应聘者中,只有6人通过。凭借日常学习的英语积累、长期的体力磨炼,以及在一线快递工作中养成的坚韧心态,赵立杰成为其中之一。
“当时真没想过能行,只是想试一试,为自己争取一把。”2007年9月1日,赵立杰进入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开始为期两年多的飞行员集训。
半年“啃完”两年理论课
重返校园,赵立杰和其他5名顺丰学员作为插班生,与航空专业的大学生一起学习。不同的是,按照正常课程安排,理论学习一般需要两年才能完成,而他们只有半年时间。
“感觉就像重新回到高考前。”赵立杰告诉记者,为追赶进度,他们几乎从早到晚都“泡在教室、自习室里‘啃书本’。”赵立杰直言,他和几位快递员出身的学员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真正的挑战来自实操训练。赵立杰依然记得,第一次登上TB200教练机时的情景:飞机离开跑道的一刻,他紧张到呼吸急促,跟着教练在空中转了一圈落地后,几乎完全没记住教练的操作示范。“太紧张了,脑袋一片空白。”赵立杰回忆说。
为了克服这种“上天就忘”的窘境,他在地面反复模拟,靠重复训练,把起飞、转向、下降等步骤的动作练成肌肉记忆。赵立杰说,两年一线收派快件的经历,让他养成了遇到困难不轻言放弃的习惯。
靠着不断复盘、请教师兄、和教练交流,他逐步把错误转化为经验。第一次独自驾驶飞机稳稳落地的那一刻,他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离“飞行员”更近了一步。
每一次飞行,都是学习
2010年8月,从飞行学院毕业进入顺丰航空,赵立杰成为一名飞行副驾驶。在他眼中,飞行是一份事业,更是一种责任。
为了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在每一次航班任务中,赵立杰抓住机会向资深机长学习,多看、多问,尽量多练。每次飞行结束后,他都要进行情景复盘,用笔记本总结记录要点。久而久之,这些“飞行手账”成了他不断提高的法宝。
让他印象最深的,是2011年初的一次特情处置。当时他还在观察位,天气恶劣、雨雾几乎遮蔽了跑道,飞机已在低高度接近。就在那一瞬间,机长果断拉杆、复飞,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危险。“如果再犹豫一秒,后果不堪设想。”赵立杰说,这一次经历让他意识到,飞行要胆大心细,遇到突发情况必须果断决策。
通过一次次考核,赵立杰2018年顺利晋升为机长。
如今,累计飞行时间已超过8500小时的赵立杰,不仅是机长,还是顺丰航空的飞行教员,带过近50名新人。多年来,他多次获评“顺丰航空绩优员工”,2018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梦·邮政情——最美快递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