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由上海王正国创伤医学发展基金会与航天中心医院联合主办的“狂犬病防控2025年会暨第五届航天动物致伤规范化诊治培训班(北京站)”在北京成功举办。
本次大会聚焦动物致伤防治与狂犬病防控领域,汇聚了来自全国相关机构的管理者与一线门诊医务人员,围绕动物致伤临床诊疗技术、规范处置流程、伤口处理实践、门诊体系建设及法律法规解读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会议通过专题报告、专家答疑及病例讨论等多种形式,为提升动物致伤规范化诊治水平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平台。
会议上,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夏咸柱院士提到“响应WHO建议,2030年前消除犬传人狂犬病”。虽然狂犬病防控任务艰巨,但狂犬病是可防可控的,因为目前已经清楚狂犬病的传染来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人、畜。在防治狂犬病发病上,狂犬病疫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主要使用3种不同细胞基质的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和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其中,人二倍体细胞狂犬病疫苗是WHO推荐的“金标准”狂犬病疫苗。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专家卢学新在本次大会上,针对“中国狂犬病的流行与防控”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国属于狂犬病高发国家,病例呈现“三多”的特征:一是农村地区病例较多,农民一般占病例总数的50~70%;二是男性病例较多,约为女性的1~2.5倍;三是15岁以下儿童和4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副主任医师李虎在会议上分享了题为“从狂犬病PEP失败案例谈'2-1-1'免疫程序的临床应用”的报告,对狂犬病PEP失败案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他指出,“这些失败的案例并非否定疫苗的价值,而是着重强调需树立'整体防护'理念,确保暴露后尽早完成规范处置,具体包括:伤口彻底清洗、消毒、清创,接种狂犬病疫苗,以及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等。在面对特殊情况时,首选'2-1-1法'免疫接种程序,因其抗体产生更快且抗体水平与5针法相当。”狂犬病的防治实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动物致伤防治与狂犬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管理者及一线医务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交流平台,更传递了前沿学术理念与实用技术,有效提升了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为我国实现“2030年消除狂犬病危害”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撑。
(本文来源:日照新闻网。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