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接下来,北京市全国科普月将组余场重点活动,场次科普活动将在北区和经开区全面铺开。
北京市科协科普部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将通过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全月科普矩阵”,精准聚焦青少年、老年人、产业工人等五大重点人群,针对性破解以往科普工作中存在的“碎片化传播”“短期化效应”等难题,打通科普服务直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北京市海淀区六一小学的学生们表演《九洲揽月少年梦》。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当天,北京科学中心主展层“生存”展厅焕新开放,重点展现科学、技术、社会与生存环境的关系。
其中,科学认知展区以科学观念如何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包括科技文明、时间螺旋、龙卷风、破冰利刃、形抗千钧、聚变反应件互动展项。技术创新展区以人类从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走向星际为主线,包括长征十号、月球试验场、火星科研站、另一个地球大展项群。社会协作展区是由墙面和地面的展项构成,包括奔向目标、 星际迷航件互动展项。
为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展项内容,展厅中还特别设置了两个教育专区,研发门科学教育活动,主题涉及地球科学、天文学、技术与工程等方面。
以火星科研站展区为例,策展团队基于落火神器和星际着陆两个展项设计了配套教育活动——着陆火星,从火星地形地貌开始,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可行的降落地点,设计落火降落伞,进行风筒测试和改良后,最终形成自己的降落伞作品。
相关教育活动将年陆续面向公众开放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