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专栏作者 左玮】
这几年,低龄未成年人犯罪占比持续攀升,手段愈发成人化、暴力化。
湖南衡阳,12岁少年持刀重伤同校学生;江苏南通,15岁少年因琐事将同学殴打致死;多地出现流窜作案的“撬车党”“偷窃团”,成员竟都是16以下的未成年人。当他们因未达法定年龄而免于处罚时,一个冰冷的现实被撕开——严肃的法律文书上,一行行关于年龄的数字,竟成了某些少年心中精准计算犯罪成本的密码。
背后的因素错综复杂,很难一言以蔽之。在与多名公检法人员讨论相关话题时,一名警司的观点令我深思——“普法教育优于道德教育先行,或许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
01 “努力学法、知法犯法”
在安徽某地,警方破获了一个平均年龄仅15岁的“古惑仔”式犯罪团伙据点,一本被收缴的笔记本内容令办案民警们倒吸一口凉气。上面抄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关键内容:“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相比其他笔记,这一段字迹格外工整,似乎被抄写者奉为“金科律令”。
该团伙成员供述,他们反复研读此条,规避上述八种重罪,或刻意将暴力行为控制在“轻伤二级”以下。团伙头目甚至总结出了兵法:“14岁和16岁是个坎,过了坎,要么只干‘小活’,要么退到幕后当‘导师’,就不会进局子了(指行政拘留或刑事拘留)。”
罪错未成年人“努力学法,知法犯法”的荒唐行径,令人心惊。当我就此深入了解时,得到了更为胆寒的现实图景。
2025年6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4)》(下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65198人,同比下降1.1%;受理审查起诉14周岁至16周岁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9317人,同比下降7.4%。
这两个来之不易的“下降”,令未检办公室的王检察官深深呼出一口气。因为“上升”曾是2020至2023年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变化的主流:2020年,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数为54954人,到2023年时,数字攀升到惊人的9.7万人,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值。常年在办案一线的王检察官深有体会,常常“又愁又无奈,难受得不得了”。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数据下降的背后,盗窃罪依旧高居榜首——全国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人数最多为盗窃罪33519人,占2024年受理审查起诉未成年人犯罪主要罪名分布情况的33%。这冰冷数字的背后,是更多令人忧心的犯罪生态。
最高人民检察院
“你知道极个别未成年人流窜盗窃团伙还形成了‘企业文化’吗?”今年6月,在讨论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时,一名高级警司的“爆料”令我目瞪口呆——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团伙会在暑期“招兵买马”“研读兵法”“打磨技艺”,甚至还演变出“金盆洗手宴”和“传承文化”。
“他们通常推举一个接近16岁的青少年成为‘老大’,带着一群10至15岁的小弟流窜盗窃。”暑假里,无人有效管束的“候鸟少年”极易被这些团伙盯上,“威逼利诱”拉入团队;再由“前辈”教授“免责法律条文”和“实践经验”:
例如,14至16岁的不太“免责”,那就主要在街道或者小区里拉车门试探,“开”到了车主忘记锁的车,便将车上的物品洗劫一空;遇到车内明显有财物但车主落锁了的,则由10-14岁的成员负责砸车窗拿走,因为这个年龄段在现有法律框架下相对最受“保护”,被抓后可以“扛事”;满了16周岁,就得退居二线,要么当“军师”出主意,要么招揽新的16周岁以下的入伙,可以分到部分“孝敬费”。
对于他们来说,16岁成为了一个分水岭——16岁之前,警方哪怕抓到也“没事”,反正“抓了又放、放了又抓”。“网络时代信息扩散快、线下见面容易,有些团伙甚至形成了‘老大16周岁时搞金盆洗手宴,将老大位置交给14、15岁的新老大’的畸形文化。”
“以前抓小偷,很多是法律意识淡薄的成年人。”一名在基层扎根二十余年的老所长告诉我,“但现在比如奶茶视频APP县,一年抓到的成年人偷窃案不过二十多起,未成年人偷窃案是成年人的十几倍。”
N区学校密集、办案经验丰富的杨警官痛心地描述:“对‘14岁’、‘16岁’这几个关键年龄点,对哪些罪要负责记得滚瓜烂熟,甚至比奶茶视频APP一些新警都熟。”但当杨警官教育他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他们通常一脸茫然“听不懂什么意思”或觉得杨警官很“幼稚”。而当H市两个未成年人盗窃团伙抢地盘“火拼”,一个“老大”重伤抢救无效死亡后,“我问那些吓得瑟瑟发抖的‘小弟’,知不知道闹出人命时,他们吓得瘫软哇哇大哭,有些声称想着16岁以后就当个好人。”当年的办案警察阿雷回忆。
“他们是不懂法吗?他们是太懂法了!”这些孩子的深层病灶,并非年幼无知、普法不足,而是品德缺位——对生命缺乏敬畏、对他人痛苦麻木不仁、对是非界限模糊不清的土壤,法律在其中浇灌再多,结出的也不会是守法的果实,而是想要规避惩罚的“食人花”。
02 当德行教育失守
犯罪低龄化现象的背后,道德教育在根基上的缺失是无可回避的深层病灶。
“立德树人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多位受访专家和一线工作者异口同声地指出,家庭教育的缺失错位非常致命。“很多家长管生不管养,或者溺爱无度,甚至有些自身行为失范,没能为孩子树立起清晰的行为边界和道德榜样。”
当孩子第一次欺凌弱小未被及时制止,第一次小偷小摸未被严肃纠正,第一次不遵守公序良俗被冠以“孩子还小”,恶的种子便已悄然埋下。“在学龄前阶段,尤其是3-6岁规则敏感期,若没有有效的行为约束和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到了7岁进入小学,后果难料。”
个别家庭失守的同时,学校德育也在分数前节节败退。目前的应试教育重压下,部分学校的德育课被挤压到边缘甚至“查无此课”,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学校好像就没上过《道德与法治》课,都被主科老师们占了。”
当德育让位于分数竞争,孩子可能成为精于计算却不知敬畏的“空心人”。他们或许可以在期末考试卷上工整答出“五讲四美”,却无法在真实冲突中同理他人;或许可以在紧张的主科学习上提升几分,却没有时间去感悟体会“勿以恶小而为之”等古训延绵千年的生命力量。教会了“有才”,却忽略了“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