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65/ed0dc/5bddd.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豫哈情融石榴籽:共赴一场中原文化之约 | 文化中国行




奶茶视频APP,奶茶视频下载,奶茶视频app官网,奶茶视频a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宜昌

豫哈情融石榴籽:共赴一场中原文化之约 | 文化中国行

时间:2025-09-08 11:54:11  作者:My1228   来源:宜昌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       杜淳晒夫妻合拍秀恩爱,看着娇妻眼神拉丝,王灿甜

7月至8月下旬,2025年豫哈青少年夏令营活动期间,1300名各族青少年在河南、新疆两地结对开展双向交流,在行走壮美河山中感受祖国发展变化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吴双双/摄

  清晨6时的郑州,暑气尚未蒸腾。一列载满期待的列车,跨越2000多公里的戈壁与平原,缓缓驶入了中原腹地。车窗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紧贴玻璃,好奇地打量着窗外从戈壁到田野的景致变换,眼底的好奇与兴奋早已驱散了长途旅行的疲惫。

  行李箱的滚轮声与清脆的笑声交织,为这座刚刚苏醒的城市增添了一抹青春的活力。当阳光洒满街道,这些来自新疆哈密的年轻面孔,以最饱满的姿态,迎接着他们参加豫哈青少年夏令营在中原大地的第一个清晨。

  在历史长河中触摸文明脉搏,在科技浪潮中感受创新力量,在自然万象中领悟生命美好,在朝夕相处中结下深厚友谊……近日,由河南省委、省政府主办,河南省援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青团河南省委等单位承办的2025年豫哈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圆满收官。作为河南省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品牌,2025年豫哈青少年夏令营在今年7月至8月下旬举办,带领1300名各族青少年在河南、新疆两地结对开展双向交流,在行走壮美河山中感受祖国发展变化与民族团结的生动实践。

  远不只是“小麦之乡”

  “来之前老师说河南是‘中原粮仓’,我以为只有麦田呢!”来自新疆哈密的13岁男孩阿卜杜拉·艾买提说。

  出发前,河南除了是哈密青少年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援疆印记,是老师和家长口中千里共建的“兄弟”,还是“国人厨房”,“小麦”“粮食多”是大家对河南的共同印象,“中原熟,天下足”的描述,让他们在脑海里勾勒出一片金黄的田野景象。

  直至双脚真正踏上河南土地,中原腹地、太行巍峨、殷墟甲骨、龙门佛光、黄河奔腾……中原大地的厚重与多元,正通过每一处风景、每一件文物,在他们心中铺展开一幅立体的文化长卷。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技艺最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刻高踞于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石刻,真的被震撼到了!”站在伊水河畔,仰头望向卢舍那大佛,营员麦乃沙·吐尔逊道出了许多营员的心声。

  谈及如今对河南的印象,营员阿卜杜拉·艾买提说:“原来河南不仅有滚滚麦浪啊!这里的古建筑保存得特别好,文化遗产多到数不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郑州现代又发达,洛阳有很多文化宝藏,安阳的历史文物更是底蕴深厚……”

  从河南博物院的丰富藏品到洛阳龙门石窟的千年印记,从开封清明上河园的宋代烟火到安阳红旗渠畔的精神传承。在河南的交流之旅,仿佛打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和智慧。怀揣着对中原文化的无限憧憬,来自哈密市第一小学的迪力扎提·阿地里与河南省青少年一起参观、学习、交流,在“石榴籽小课堂”上合作完成一幅幅融合传统元素的木版年画,在主题队会上与同伴交换家乡的特色礼物。

  从殷墟的青铜重器到中国智造的现代化工厂,中原大地的历史厚重与时代活力,正悄然充实着他们心中对“中原”的阐释。

  埋下寻根和创新的种子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展厅里,暖黄的灯光漫过甲骨、青铜和竹简,在玻璃展柜上投下细碎的光斑。

  安阳市是甲骨文的故乡。

  刚结束“甲骨文”展区的讲解,来自新疆哈密的豫哈青少年夏令营营员便捧着学习手册,笔尖在纸页上沙沙游走。

  “‘中’字呢,就像一面飘扬的旗帜!”伴随着讲解员绘声绘色的讲解,一个个小小的身影握紧手中的笔,一笔一画写下甲骨文的“中国”。

  展柜里的古文字迎新着这些远道而来的孩子,跨越千年,“中国”二字正从稚嫩的笔尖,慢慢生长出沉甸甸的分量。

  移步殷墟博物馆,商代文明扑面而来。妇好玉凤展翅欲飞,车马坑阵尘封千年辉煌,青铜重器肃穆矗立,甲骨卜辞刻满神秘文字……一眼三千年,这里蕴藏着最真实的殷商文明。

  营员阿卜杜拉·艾力说:“殷墟博物馆特别大,很雄伟!我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回去后想让同学们都来看看!”

  “之前一直想回这里看看,这次终于有了机会回到‘老家’河南!”来自新疆的带队老师陈立蓉的话语里满是激动。她的姥姥家在河南,“小时候常听妈妈讲河南的故事,这次能带着孩子们一起走她走过的路,太有意义了”。

  在陈立蓉看来,这些鲜活的历史场景远比课本更有力量。“以后孩子们听到‘河南’‘中原文化’,脑海里会有具体的画面、真切的感受,”陈立蓉说,“不再是干巴巴的词了,而是自己走过、触摸过的记忆,这才是真正把寻根的种子埋进了心里。”

  一站式了解电动汽车的诞生过程,沉浸式学习中国农机装备智能制造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方向……在郑州新能源汽车科普馆和洛阳东方红智创空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第一中学学生马梓博看到了新质生产力释放的澎湃动能。

  “此次河南之行,在我心中播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我梦想着长大后也能成为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参与者,或许我也能设计更环保的汽车、发明更智能的农业机器人。”马梓博表示,将会带着这份科技梦想,把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做爱党爱国、勤奋好学、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

  “红旗渠精神就是不管多难都不放弃”

  8月初,豫哈青少年夏令营营员走进河南林州红旗渠,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触摸“人工天河”的脉搏,感受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晨光中,孩子们步入红旗渠纪念馆大厅。

  当讲解员讲述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用手锤钢钎在悬崖上开凿红旗渠的故事时,营员们表情肃穆。

  在写满烈士姓名的纪念墙前静静伫立,同学们发现,“红旗渠精神”不再是书本上的简单文字,而是先辈们用血汗铸就的生命史诗。

  移步青年洞,峭壁如削,渠水蜿蜒。“大家再加把劲!想想当年先辈们挖渠时,他们常年住在山上。”在林州红旗渠青年洞的登山路上,带队老师的鼓励声回荡在山谷间。

  正值酷暑,太行山骄阳似火。汗水顺着孩子们的脸颊滑落,但没有一个人掉队。下山路上,营员麦乃沙·吐尔逊说:“红旗渠精神就是不管多难都不放弃,它在我心中代表着战胜困难的勇气。”

  在洞口前,快门声中,孩子们的笑脸与“青年洞”3个遒劲大字定格成永恒。站在渠畔望去,最动人的莫过于豫哈两地青少年相握的手掌。掌心传递的温度里,有渠水奔流不息的执着,更有石榴籽紧紧相拥的赤诚与力量。

  60年过去了,红旗渠的水仍在静静流淌。这个夏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也注入豫哈青少年夏令营营员的心田。当边疆的驼铃与太行的锤声共鸣,当青春的脚步与历史的辙印重叠,这条“人工天河”正化作桥梁,连接起豫哈两地的情谊,也托举起新时代青少年勇毅前行的梦想。

  跨越千里的牵挂与约定

  “妈妈你看!中国文字博物馆里有古老的哈萨克族文字!”每到一个地方,阿卜杜拉·艾力都会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照片。

  “我很喜欢河南!来之前特别期待,来之后特别惊喜。还想和家人一起再来一次!”11岁的维吾尔族女孩阿依仙·阿不利克木眨着亮亮的眼睛说。

  这些跨越千里的分享,让这场中原之约延伸到了每个新疆家庭。

  行程的最后一天,麦乃沙·吐尔逊编上了漂亮的辫子,“是另外两个姐姐帮我编的!”她笑着抬手指向身旁的伙伴。营员们基本上都来自不同学校,地域的界限早已在朝夕相处中悄然消融。

  列车缓缓驶离郑州,孩子们隔着车窗挥手的身影渐渐远去。

  “当河南的青少年戴着哈密小伙伴赠送的维吾尔族花帽回到中原,当哈密的孩子们用上印有郑州二七塔等文化地标的精美书签,我仿佛看到了民族团结最生动的图景。”作为豫哈青少年夏令营活动的志愿者老师,郑州市第四高级中学团委书记、河南省“石榴籽青春同心”工作室负责人李文彬表示,通过此次活动,河南、新疆两地青少年深切感受到祖国的悠久历史、绚烂文化和伟大成就,相信这段经历将激励他们不断前行,携手成长为勇担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

{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