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37/336b8/e8f69.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赛道Hyepr | 中科曙光AI计算开放架构价值几何




奶茶视频APP,奶茶视频下载,奶茶视频app官网,奶茶视频a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银川

赛道Hyepr | 中科曙光AI计算开放架构价值几何

时间:2025-09-07 07:13:37  作者:那个24号很帅   来源:银川  查看:  评论:0
内容摘要:09月06日讯 今晚19:35,U23亚洲杯预选赛第2轮,中

作者:周源/华尔街见闻

9月6日,中科曙光宣布协同二十余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布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并推出AI超集群系统;单机柜可支持96张加速卡,算力达到百P级,并可扩展至百万卡规模。

同时,曙光还依托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启动“AI计算开放架构联合实验室”。

中科曙光高级副总裁李斌将这套方案比作“国产算力的安卓模式”,并披露曙光过去十年建设了20多个大规模算力集群、部署超50万张异构加速卡,以支撑体系化推广。

除了硬件能力和话语权展示,中科曙光的这个动作,隐含了对国产算力生态、资本市场与国产算力路径的多重探索。

工程宣示还是生态押注?

中科曙光提出的单柜96卡、百P级算力,以及“兼容多品牌加速卡、兼容主流软件生态(含 CUDA)”、开放存算协同、液冷/冷板规范与基础软件栈的承诺,是将客户最实际的顾虑放在台面上——硬件密度、散热与能效、软件兼容和运维门槛。

对采购方来说,决定是否采用的一体化考量,基本上是以明确“能不能少改造、能不能稳定跑通、长期运维成本如何”为前提。

中科曙光此次将同时提出工程指标与开放策略,意在将可用性与可接入性作为首要卖点。

李斌说,“国内的智算产业,就像智能手机圈,不仅需要苹果这类大企业,还需要安卓式的生态创新模式。”

同时,李斌还强调曙光的集群运维经验与国家平台背景,使其在推动“开放式、标准化、高效率”的集群方案上具备天然条件。

此言直指曙光不是单纯卖机器,而是想把自身定位为“国家级/产业级”算力方案的整合者。

对这样的定位以及算力的实力评价,实际上要落在“能否变成生产力”层面,比如不能只看单纯峰值就做出是否“高效率”的判断。

业内常见错误是将算力“峰值”当成全部,但堆卡数量常常只是个噱头,真正的价值来自将“卡转化为可靠的训练/推理产出”——也就是生产力。

英伟达之所以难以被短期取代,不只是因为GPU算力强悍,而是CUDA、NCCL与大量优化工具的存在,能使开发者和大模型团队通过少量工程力,就能将模型直接迁移到各自的专属集群。

中科曙光此次强调兼容英伟达CUDA生态,并探讨多品牌卡的接入路径,这是务实的绕行策略——实际上,寒武纪能在英伟达压力下杀出重围,也是靠与CUDA的兼容,如此才能降低国内云服务商搭建IDC时以及日后推理训练的真实成本——在国产芯片生态尚未形成绝对主流之前,这样做的好处是提供了一个低摩擦的接入层,推动促成客户选择本地方案。

事实上,要让开发者愿意在曙光平台上少改造,需要长期的工具链、SDK、调度器与社区支持。

换言之,曙光的路径是“先把客户圈住并验证工业化能力,再逐步沉淀软件与生态”,这是一条时间与执行力的赛道。

资本市场对这样的公司通常既热情又谨慎:若验证节点被迅速攻克,估值会有放大;若只停留在工程样机或示范性工程的“样板间”阶段,那么市场热度会迅速冷却。

此外,曙光捆绑了联合实验室与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这在国内的宏观背景中实际上可能在暗示两个优势:第一,项目初始落地机会更易获得;第二,采购方(高校、科研院所、国企)对国产化、安全可控的偏向性采购逻辑更容易成立。

说简单点,联合实验室带来的,不只是技术共同体,更是“示范工程”的来源:一旦在科研或政府项目中完成端到端部署,并产生可量化效果(比如训练时间、能耗降低、成本节省),示范工程就会成为后续商业化复制的参考模板。

从二级市场角度看,这类“国字号”绑定的商业化路径意味着首批订单的确定性更高,短期内可以被认为是收入与现金流的触发器。

当然二级市场的业绩逻辑,更重视曙光是否能将这些项目转成长期、可复制的商业合同与服务业务,而不是一次性的示范工程。

参照:以浪潮信息为样本

要把曙光放到二级市场的比较框架中,需要找对标。比如浪潮信息是国内在服务器与数据中心解决方案上与曙光最直接重合的上市公司之一。

2024年,浪潮信息实现营业收入1147.67亿元(同比+74.24%),服务器及部件收入1140亿元(占比99.33%,同比+74.74%);毛利率降至6.85%,净利润22.92亿元,同比+28.55%。

2025年上半年,浪潮信息实现营业收入801.92亿元(同比+90.05%)、归母净利润7.99亿元(+34.87%)、扣非净利润6.72亿元(+61.1%),服务器业务占比93.9%;但毛利率进一步下降至4.51%,服务器业务毛利率为4.32%;营运资金显著加大,现金流净流出达55.76亿元。

显然,浪潮信息在AI服务器市场快速抢占订单的同时,毛利率承压明显、现金流恶化。

这为曙光展示了“高营收+低毛利”的行业画像,同时提醒:单纯交付量并不能转化为盈利质量。

资本市场更希望看到:在增长的同时,盈利能力和现金流结构得到改善。

对比中科曙光和浪潮信息,有三点值得投资者注意:产品定位、商业化路径和收入结构、估值与市场预期敏感性。

浪潮信息长期专注于服务器与云端一体化解决方案,客户以云服务商、企业数据中心为主,产品线丰富且追求出货规模;中科曙光则更多强调“国家级/科研级”集群与开放架构,目标客户含高校、科研院所与有国产化需求的企事业单位。

因此在产品定位方面,这两者的竞争并不大,在部分场景还有协同。

在过去数个季度,浪潮信息通过大客户订单推动营收快速增长,财报直接反映了订单向营收的转化;中科曙光若想在资本市场体现相同的业绩改善,需要完成“示范项目→商业化合同→重复采购/服务”链条并在财报中体现。

因此,这次中科曙光推出的这个国内首个AI计算开放架构,何时能转为有金额、可确认的合同,必然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

从目前情况看,浪潮信息的股价波动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行业订单节奏与服务器需求,而中科曙光在此次发布后,若接着披露具体合作名单与合同金额,很可能会成为市场重估其成长性的触发点。

换言之,中科曙光的估值弹性高度依赖验证这个架构商业价值的进展节奏与实际落地规模。

中科曙光的AI计算开放架构与AI超集群是一次有方向性的战略押注:以“开放标准+国家级背书+工程能力”作为切入,试图在国产算力需求上涨的窗口期内,获得先发规模与生态黏性。

但资本市场看到的,不会只是“96卡/柜”的工程参数,而是他们家能否将示范工程演化为可复制的商业模式,并展现出拥有长期服务能力的实力。

对二级市场而言,短期利好在于政策与示范项目带来的确定性订单可能性;中长期价值是能否将一次性交付转变为持续的服务化收入与平台化溢价。

李斌所谓的“安卓模式”如果能得到市场验证,那么中科曙光将不再仅仅是一家服务器或超算厂商,而可能成为国产算力生态中的重要承载方;反之,如果验证链条不能被逐步完成,这将是一场工程展示,资本市场的热情也会迅速回归理性。

{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