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这座大别于他山之山,上世纪80年代就闯进我的眼帘、走进我的心门,好似一本翻开扉页的厚书,吸引着我用一生去翻阅她。
1980年春,我接受武汉军区政治部创作办公室的邀请,参加由徐向前元帅提议的创作一组歌颂大别山歌曲的工作。为此,我于当年10月和次年5月,分两次自费奔赴大别山体验生活,经过近两个月的采集与思考,完成了声乐套曲《将军的摇篮——大别山抒怀》第一阶段歌词的创作任务。
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对大别山有了朦胧的印象,对大别山的红军有了最初的崇敬。记得小学和中学有两次革命传统报告会,学校请的都是金寨籍的红军战士李开文。正是这两次报告会,让我记住了李开文这个名字。因此,当我到了金寨后,首先就急切地寻找李老的家,再一次听他讲述伟大的长征,讲述他在过雪山草地时如何给毛主席做饭的故事。后来,我创作的套曲歌词中的《再见了,大别山》,就是采访老人之后在梅山宾馆写出的,歌词中那个“白发的大哥”的原型就是李开文老人。那天告别老人,他坚持要送我一程,结果送了一程又一程,还是难舍难分,让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至今记忆犹新。
遗憾的是,我在1983年夏去金寨拍摄音乐电视剧《将军的摇篮》时,由于事多时间紧,没能再次去看望老人家,以致数年后在报纸上看到老人逝世的消息,与他终未能再见一面。《再见了,大别山》的成功,来源于李老对家乡的赤子之情,也来源于我对大别山由浅入深的阅读,只有读懂了,才能够写明白唱明白。革命者,只有对人民怀有无限的忠诚,才能有割舍不了的亲情。
在这组套曲的六首歌词中,有两首叙事词是有生活原型的。一位是李开文,另一位是老红军战士葛明友。记得那天晚餐后,我信步往红村方向走去。就在山脚下有一户篱笆墙小院,单门独户的,院子里还种着各种花卉和果树。于是,我叩响了这家的门。接待我的就是葛明友老人。在小院的茶桌旁,我一边品着大别山的香茶,一边用心倾听葛老对过去战斗生活的回忆。此刻,天渐渐地暗淡下来,远方只能看到大山隐隐约约的轮廓……我突然想到,葛明友老人娓娓深情的叙述,不正是大别山与后来人的一次不同凡响的夜话嘛!于是,我取出笔,在笔记本上写下《大别山夜话》这个题目和最初的歌词:“大别山拉开了夜幕,朦胧中显露群峰的轮廓。星星离奶茶视频APP这样的近,就好像伸手可摘。可记得那个夜晚,同志哥,大别山披着淡淡的月色……一壶茶加上一袋烟,打开了我和你记忆的铁锁。两颗心离得这样的近,就仿佛伸手可摸。还记得那个夜晚,同志哥,我俩肩并肩手儿紧握……”
《将军的摇篮》声乐套曲和电视剧剧本的创作,促成我三次深入大别山,对这座英雄的大山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一次次地翻越她,一步步地读懂了她。从此,我就爱上恋上了这座山。
四十多年来,我已记不清多少次探访大别山,同时也见证了这座大山的发展与变化。
大别山曾经历过艰难困苦,有过眼泪,也尝到过大建设的甘甜,有过欢笑。有着红色基因的大别山人,正一步一步地改变着这座山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