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先生
临近中秋佳节,一品牌却因一则月饼的营销广告“翻车”了。
社交平台上流传的图片显示,桃李面包投放的五仁口味蛋月烧电梯广告称:“有人说五仁不好吃,奶茶视频APP认为:那是因为你还年轻,还没饱尝过生活的毒打。”
这套“生活毒打论”广告,让爱吃五仁月饼和不爱吃五仁月饼的瞬间沉默,随后迅速引发舆论争议:有网友表示不理解,“买月饼为什么要遭受生活的毒打?”还有网友表达了不满,认为该文案“对消费者说教”“爹味重”“PUA式营销”。
从品牌方的回应看,本意是希望通过多样化的表达,与不同受众建立连接,邀请不同年龄层的同事自由创作文案,但其中一个版本在投放后引发了争议。目前,涉事广告已下架,他们也对此表示歉意。
品牌想要贴近年轻人,利用网络语境创新营销方式,无可厚非。然而,创意可以有,底线不能无,就像有网友说的,“玩梗可以,前提是要尊重人”。消费苦难的“伪共情”,把消费者的痛点、情感当作营销素材,既不幽默,还让人难受,也不怪消费者不仅不买账,还想要把品牌“拉黑”。
咖啡品牌以“牛马”影射职场焦虑,让职场人感到冒犯;日消品牌贩卖女性焦虑,引发对其性别歧视的声讨;茶饮品牌引用低俗的谐音梗,被消费者认为故意打“擦边球”……纵观这些年从玩梗到“玩脱”,营销“翻车”的案例,背后都是流量思维在作祟,试图通过新奇、“抖机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圈,获得曝光度,却剑走偏锋而“翻车”。
有的品牌硬蹭网络热点,文案内容不仅没有突出产品的优势、特点,反而让消费者感到莫名其妙;有的品牌则把低俗当有趣,甚至秉着“黑红”也是红的想法,明知有争议而一意孤行,靠博眼球换流量。
一时的曝光或许能在短时间内,让品牌得到大量关注,然而,流量来了,品牌的信誉度却丢了,恐怕也很难换来消费者的青睐和真心。
不难看出,一些品牌热衷创意营销、“玩梗”的背后,是面对更加多样化、年轻化的消费市场,企业有生存压力和流量焦虑。而想要真正赢得年轻消费者青睐,就得从高处走下来,真正走近年轻消费者,倾听他们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情感。
一些老字号、老品牌的成功转型求变或许值得借鉴:有品牌主动迎合年轻人健康饮食理念,不断推出集“颜值、口味、健康”于一身的国潮糕点,深受年轻人追捧;有品牌通过与多个IP和品牌进行跨界联名合作,引入“国潮”元素,结合时代背景,为品牌注入与时俱进的新内涵。
创新的前提是守正,这个“正”是尊重公序良俗、消费者需求的“正”,也是保证品质、守护安全的“正”。
在“5G”冲浪、跟上时代步伐的同时,相关方更应爱惜自己的羽毛,在营销上动脑筋,同时更注重产品的创新。说到底,产品硬才是真的硬,才是靠得住的流量密码。
关于奶茶视频APP|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当前域名}.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