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9 来源:济困扶危网作者:科巴姆的孩子
正值各大高校入学季,融合“INFP人格”“拒绝内卷”等热梗的招生帖刷屏社交平台,“人大刚子”的小红书账号粉丝破5万,引发学生热烈互动……
近期,两起高校事件引发社会热议,指向同一个关键命题:无论是人才培养中的师生对接,还是校园治理里的需求响应,不妨主动破壁、贴近青年话语体系,守得住初心、又接得住地气。
无论是高校书记积极“触网”,还是研究生导师巧妙“玩梗”,其核心都是放下固有身份标签,以青年熟悉的方式搭建对话桥梁。
人大刚子小红书账号首页截图
9月7日上午,认证为中国人民大学官方账号的“RUC小浪花”发文《今天,你关注刚子书记了嘛?》并确认,小红书账号@人大刚子 确系该校党委书记张东刚个人小红书账号。网名叫“刚子”的党委书记,以这样一种既萌且柔的方式入驻社交媒体,打破隔阂的主动尝试让人眼前一亮。他此前已“潜水”关注青年舆论场,亮明身份后直接回应学生关切,从通州校区食堂增设面点和新鲜水果到校区班车班次调整,再到苏州校区扩建进展,“零门槛”沟通让学生感受到“被看见”。有媒体报道,张东刚不仅自己“下场”入驻小红书,还在人大校内工作群中表示,“请每部处长亮明身份、立马下场、及时回复、快速解决(问题)!这样,与我打好配合!”过去学生反馈问题多依赖邮件、意见箱等渠道层层转达,常面临“石沉大海”的困境,如今“马上研究,尽快优化”的干脆回应,让高校管理者从“神秘的行政高位”,转变成为能共情、可对话的“同行者”。
小红书评论区截图
而武汉科技大学硕士生导师赵志明的招生帖,则提出“不鼓励内卷”“不会做PPT的优先”……以年轻人耳熟能详的网络热词为语言载体,让以往充斥专业术语的招生信息瞬间鲜活起来。“MBTI(性格类型测试)是INFP(调停者型人格)”是快速传递共情力强的个人特质,“擅长吃喝玩乐”是表达兼容并包的培养理念,“不会做PPT的优先”是调侃重内容轻形式的学术态度。这些网络热梗不是无意义的堆砌,而是成为精准对接年轻人认知习惯的“密码”。
把“梗”带来的流量,转化为育人的温度。赵志明在评论区逐一解答学生关于从医前景、科研方法的疑问,沟通的创新,让“重内容轻形式”的学术理念获得年轻人认同,这正是教育部“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要求的微观体现。
评论区截图
“人大刚子”的探索则更进一步,将个人互动延伸至整个治理体系。张东刚倡议各部门负责人“亮明身份、及时回复、快速解决(问题)”,推动校园治理从“闭门造车”转向“师生共建”。伴随着后勤保障、教学管理等环节通过网络直接对接学生需求,学校决策或许更贴合实际,资源配置或许更加精准。这一变革不仅回应了学生对“管理透明化”的期待,还提供了食堂饭菜品质、班车时刻表合理性等具体民生问题上的解决方案。
9月5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了从严从实建设师德师风,强化师德师风全链条闭环管理。从“玩梗招生”到“人大刚子”,社会公众看到的是教育的温度。
创新的关键不是“形式有多新”,而是“价值有多实”。对于教育者而言,“玩梗”只是吸引关注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以扎实学术功底、真诚育人情怀回应期待;对于高校治理者,线上互动需配套常态化机制,如何让账号热度转化为长效治理成果,如何平衡线上沟通与线下落实,仍是亟待持续深入探索的课题。并不是鼓励每一个管理者,都要亲自下场到网络上开账号,才算认真沟通。把学生放心上,才是本质。
创新引发追捧的同时,也需警惕“为创新而创新”的误区。赵志明的“玩梗”若脱离学术初心,单纯堆砌热梗,只会沦为空心化作秀;“人大刚子”的账号若只追求粉丝量,不落实问题解决,也必然会透支学生信任。
网友发帖截图
期待更多教育者、高校管理者把握青年认知规律,善用创新方式,让学术交流有严谨底色,让校园治理有民生温度,真正实现与青年群体的共情共担、同向同行。
(天府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