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师徒非同事,实习生如何与职场导师相处
作者:ShaneLiu8 来源:广西 浏览: 【大中小】 发布时间:2025-09-07评论数:
视觉中国供图
“我发给你的文档没看吗?”“你确认好再发给我,一条条的,看着烦不烦。”大二学生叶欣怡看到职场导师发给自己的消息,越想越委屈,眼泪随心理防线一同决堤,她产生了结束实习的冲动。
这是叶欣怡第一次实习,迷茫和紧张交织。如何与职场导师相处?她在社交媒体上看了很多经验帖。“不要认为实习生与职场导师之间有着森严的等级。”她点点头。“不要太跨越二者之间的等级。”另一篇帖子又让她动摇。
职场导师,通常是公司里的资深员工,被安排指导实习生,多被实习生称为mentor(导师)、师傅、老师等。职场导师通常有两类,一类是职场导师与实习生都汇报给同一个直接上级,只是职场导师更早进入公司,扮演了带领新人熟悉环境和具体工作内容的伙伴角色;另一类职场导师是公司人力资源部安排指定,可能与被辅导者并不归属于同一直接上级,甚至不归属于同一部门,只是帮助新员工更好地融入组织、熟悉文化。在部分公司的管理模式中,职场导师还可能由实习生的直属上级(如部门主管、小组组长)兼任。
但在实际工作中,实习生与mentor之间既像上下级,又像同级的伙伴,让人拿捏不清。
循导师足迹,走自己的路
在互联网公司实习的白妍玉和职场导师的相处模式是“上传下达”,由职场导师下达任务,她负责完成任务并汇报。很多时候,她觉得自己更像职场导师的一个“兵”,对方指哪儿她打哪儿。
但不同于“命令-执行”的上下属关系,对方会帮助她𱐌地构建属于自己的“攻防路线”。首先,职场导师会发给她一个模板,然后,她按模板“依葫芦画瓢”,遇见不懂的地方就询问,有时候来来回回交接几次,职场导师甚至会录视频教她具体操作过程。
然而,在一次制作表格的工作中,白妍玉遇到了问题。当时,复制完职场导师发过来的表格名称,白妍玉就把表格发到了客户群里,一切似乎很顺利。然而,弹出的消息让她目瞪口呆——“客户名为啥都写不对,撤回重新写”“类似的错误,别让我看见了”“离谱”,策划总监的指责让她很生气。她心想,明明是按照职场导师的要求改的,为什么怪我?但同样在群里的职场导师,也没有为她辩解,而是私聊向她解释这次失误是因为自己字打太快,没看清。
在这一次“背锅”后,白妍玉开始觉得对方也不过是在领导管理下完成工作的员工,也会有失误,也会不想挨骂;自己则因为太过于相信职场导师,没有去核对细节。之后,她不再“神化”职场导师,而是把两人的关系当作“组队刷副本”,完成任务时总会多检查几遍。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人力资源系副主任来半分说:“职场导师和实习生之间,是以成长为主的指导型关系。职场导师的目的,是帮助实习生能够顺利过渡到职场环境中。但不同于命令与执行的上下级关系,二者只是一同推动任务完成。”
这意味着,导师与实习生更像是先后踏上同一条路的同行者——实习生在导师引领下探索新环境,却并非被动服从的下属,而是需要共同精进、推进项目的“战友”。对实习生而言,既要将导师视为引路人,在技能学习中实现成长,又要保持独立思考,而非机械盲从,要在借鉴中走出自己的风格。
职场导师有指导责任,实习生需主动沟通
在设计院实习的何捷接触过的两名职场导师风格迥异。一个像甲方,只告诉她“要什么”,而不具体指导她“怎么做,需要注意些什么”;而另一个则会在布置任务的同时告诉她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相比较而言,后一种让她更易接受。
面对像甲方一样的职场导师时,何捷会尝试在接到比较复杂的任务时,询问如何更好地实现,但对方一句“你是学这个专业的,你肯定清楚”,让她没有再继续问下去。有一次,被要求四五个小时内完成一项质量较高的模型任务,何捷只能自己摸索着尝试了几种方法,成果提交后,却只得到对方一句“做得歪七扭八”的评价,后续也没再让她继续处理这项任务。这让她感觉,“自己被希望是个能直接拿来用的工具”,没有被给予学习和试错的机会。
而另一名职场导师让她如沐春风。对方不仅会在布置任务时给予方法、渠道的指导,还会从培养角度出发,将自己的账号借给她学习公司线上课程。从入门到进阶,何捷在对方园丁般的照料下不断成长。
来半分强调,职场导师与实习生之间存在经验差异,这与普通同事的平行关系不同。普通同事之间的关系以任务协助为主,没有相互指导的责任;而职场导师作为经验丰富的前辈,在组织架构的安排下具有主动指导的责任。实习生应与职场导师共同梳理工作中的“红线”与“弹性空间”——清晰界定哪些领域是实习生可以放手尝试、允许适度试错的探索区;哪些则是涉及核心原则、绝对不容有失、必须与自己反复确认的关键环节。
但实习生也需要明白,虽然职场导师身兼有经验的前辈和成长引路人的角色,但他对实习生的指导更多是“附加责任”——他们的核心身份是团队员工,首要任务是完成自己的工作,指导实习生是“额外任务”(除非公司明确将“带教”纳入其KPI)。因此,实习生不能像依赖老师一样被动等待指导,而需要更主动更高效地沟通。
来半分说:“职场导师的身份与责任,难以用职位说明书界定,在不同场景下有不同表现。同时,实习生在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变中,存在社会化认知偏差。”这种社会分工与角色的双重模糊,使得部分实习生对双方关系感到困惑,而化解之道在于相互尊重体谅,站在平等的台阶上看待彼此。
在工作中以结果为导向,在生活中可以做朋友
“你能不能确认好之后再发给我?我的时间也很宝贵。”当叶欣怡发给职场导师第三次修改后的海报版本,对方没了耐心。叶欣怡也很崩溃,其实在跟职场导师汇报之前,她已经和其他实习生私下确认了很多遍,改了五六次才发到群里。
职场导师打电话过来:“你知道我现在干的所有事情都是在给你擦屁股吗?”疲惫感和失落感让叶欣怡爆发了:“那你联系人事把我辞了吧,我不想干了。”
在冷静了一段时间之后,叶欣怡开始主动和导师沟通。她希望对方在交接任务时给自己更具体的反馈,而不是“不好”“不行”;对方则希望她不要带着情绪工作,工作中的沟通,以解决问题为第一,汇报工作需要一次性把背景原因、问题、解决方法表达清楚,而不是带着学生思维,只问一句“×××行不行”。
在复盘中,两人的矛盾逐渐化解:叶欣怡开始体谅对方作为正职,确实很忙,可能在沟通时忽略了自己的感受,而自己挤牙膏似的询问的确很低效;职场导师则更加注重自己的表达方式,会把问题一次性说清,避免不清晰表达带来的反复修改。此后,两人像螺钉遇到适配的螺母一样,问题迎刃而解。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潜书·讲学》中说,在求学的过程中,难能可贵的是有老师和朋友。实习生与职场导师的理想关系,就像“协作成长伙伴”,对彼此而言,亦师亦友。
把工作和生活分开,是叶欣怡和职场导师的相处之道。在工作中,两人在那次沟通复盘后,工作高效对接,如果叶欣怡在工作中出现问题,职场导师仍会电话批评她,同时一起推动问题解决;在生活中,她们会抛开职场身份,像朋友一样聊天,经常聊到深夜。“工作中不要把自己的地位放那么低,有问题就提出来;生活中更没必要阿谀奉承,把她当朋友看待就好了,聊天的时候还是可以‘互损’的。”叶欣怡说。
“完成工作是职场导师和实习生在职场的共同目标。”来半分说,实习生需要在工作中以结果为导向,明确自己的员工身份,以高效完成任务为尺度,积极与职场导师沟通,推动问题解决。双方需要注意沟通适度,划清谈论边界,工作时间尽量不要谈论私人话题,工作之余,可像朋友般平等交流。
对实习生而言,与职场导师的相处如同一场通关之旅——既需循着前辈足迹探索路径,又要保持独立判断,既体谅对方的责任边界,又主动高效沟通,在这场职场初体验中真正“通关进阶”。
- {loop type="catelog" row=10}{$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