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晓萍:李在明处境微妙,就看他怎么走钢丝了
【文/网专栏作者 牛晓萍】
“九三阅兵”圆满成功,这场阅兵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纪念,也是向国际社会清晰传达中国立场、彰显中国力量的重要时刻。
当然,在外界的解读中,这场阅兵的意义就要丰富得多。尤其是当中俄朝领导人共同站上天安门城楼时,“新世界秩序是否正在形成”也成为外界的新疑虑和猜测。
确实,对朝鲜半岛而言,此次阅兵亦具有特殊意义:一方面,这是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时隔六年再度访华,期间中朝领导人举行会晤。另一方面,韩国总统李在明虽未亲自到场,但派遣了国会议长禹元植出席活动,后者与金正恩在期间碰面并握手致意。
此前外界普遍预测,两人在此次中方阅兵式直接碰面的可能性较低,更别提“握手致意”。即便此次只是礼节性的短暂互动,但在目前南北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也已成为韩朝最高层级之间的罕见接触。尤为重要的是,这次会面发生在盛大隆重的“九三阅兵”之际,其对朝韩双方及东道主中国的象征意义都不容小觑。
然而,韩国保守派没有放过这个机会,迅速借此发难。国民力量党政策委员会首席发言人崔殷锡在当天表示,“禹元植议长在中国抗战胜利日纪念活动上主动走向金正恩致意,这一场面引发国民的强烈愤怒”。
9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招待会上,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左)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交谈。韩联社
上任不足百日的韩国总统李在明,面对复杂多变的东北亚地缘格局,不断打出“实用外交”旗号,力图以国家利益为中心,超越意识形态约束,重塑韩国的对外关系。然而,在大国竞争日趋激烈、联盟体系深度调整、国内保守派高度限制的背景下,他所提出的在中美间走“均衡之路”的设想,从起步伊始就面临结构性掣肘与现实阻力,可谓步步维艰。
从8月底李在明先访日、后访美,到本周派国会议长参与中方阅兵活动、与朝鲜最高领导人短暂接触——短短两周的外交动线,已清晰勾勒出李在明政府“实用外交”的轮廓,同时也充分暴露了其在应对美、日、中、朝四个方向外交关系时所面临的现实“难处”。
对美:同盟重构中的自主性困境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迅速对韩施压,要求其承担更高比例驻军费用,甚至提出对美军基地土地所有权的主张;同时在贸易上加征钢铝关税、逼迫韩国扩大农畜市场开放。
李在明政府以一系列务实举措回应,包括提出造船业合作、承诺3500亿美元对美投资等,试图以此缓解美方压力。但这些举措本质上仍属被动回应,难以扭转战略上的不对称性。这种“交易型外交”也不可能真正扭转韩国在同盟中的不对称地位。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以“同盟现代化”为名,行施压勒索之实,试图将韩国更深地嵌入其印太战略框架,却未尊重韩国的国家主体性与区域利益诉求。因此,李在明公开承认,“安美经中”路线难以为继,凸显了韩国在安全和经贸政策上难以摆脱对美系统依赖。
当前韩国外交的核心困境在于:既要巩固美韩同盟基础,又需维系与中国等重要伙伴的关系,还要应对朝鲜持续强化的军事威胁。李在明政府的“实用主义”策略在短期内或可缓解部分压力,但从根本上看,若不能推动同盟关系向更加平等、互惠的方向重构,韩国仍难以摆脱“战略附庸”的角色。未来美韩关系的调整成效,将取决于韩国能否在关键议题上构建起更坚定的自主立场,而不仅限于技术层面的妥协与交换。
当地时间8月25日,在美国白宫,韩国总统李在明(左)和美国总统特朗普举行会谈。韩联社
对日:历史阴影下的有限合作
李在明政府上任后,一改竞选时对尹锡悦政府“屈辱外交”的批评姿态,转而采取务实策略,试图在历史问题与现实合作间寻求平衡。2025年8月,李在明打破惯例,将日本作为就任后首访国家,与首相石破茂举行会谈并发表17年来首份联合新闻公报,重启“穿梭外交”。双方同意在氢能源、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深化协作,并设立机制应对低生育率、老龄化等共同社会挑战。
然而,历史问题仍是韩日关系中无法回避的“雷点”。尽管石破茂表示将继承包括“金大中-小渊惠三宣言”在内的历届内阁对历史问题的立场,但韩日之间在佐渡矿山追悼会、明治工业遗产中强征劳工遗址展示履约等问题上的争议也在持续发酵。李在明政府虽提出“直面过去”与“面向未来”并行的“双轨外交”,但其操作性和公信力仍受质疑。若不能在这些关键历史问题上提出具有公信力的解决方案,任何形式的“韩日友好”都可能被诟病为牺牲受害者尊严的政治交易。
李在明优先访日,意在通过经济与安全合作强化韩国战略自主性,减轻对美依赖,并借助日本加入CPTPP等区域框架。双方还确认将在朝核问题上紧密协调,但在共同声明中未提及“中国威胁”,显示出韩国在地缘政治上的谨慎权衡。
尽管此次会谈为韩日关系注入了新动力,但历史心结未解,结构性约束依旧存在。李在明政府的“实用外交”在对日关系中能否真正奏效,仍取决于能否在“可持续管理”历史冲突的同时,推动实质性合作,并赢得国内民意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