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给你派个任务,长安街上放个遥控相机。”
“???,被压着了咋办?”
“压着了,就都歇菜。”
“……”
这是此次阅兵报道我接到的特殊任务:在长安街西边的马路中心位置放置一台贴地遥控相机,拍摄受阅方阵从镜头上方穿行而过的独特瞬间。
一个月的准备中,我始终惴惴不安,幻想出无数种搞砸了的窘境……
(一)
8月6日,同事曹灿带我来到了阅兵集训点,提前熟悉此次阅兵的流程。
给我放置设备的窗口期仅在13个徒步方队经过后,装备方队到达前的间隙。
看着各方阵官兵们在训练道的一条条白黄线上,正有条不紊地集训着。我立刻意识到,一定得掌握他们的行进线路规律,这样才能避免我放置的设备被阅兵装备车辆压碎。
可哪一条才是一条安全线路呢?顶着烈日,徒步近2公里,沿路询问,终于掌握了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的进行路线,加上不断观察,我得出了“从北往南第五根线就是安全线”的结论。
在集训点的彩排上,一辆辆战车从我放置的设备上方安全通过,测试方案可行!
(二)
阅兵集训点测试的成功,让我悬着的心稍微放松了一点儿。
8月10日是此次阅兵的首次演练。按照安排,我提前来到长安街北侧。
开始前,我站在长安街边反反复复数着“从北往南第五根线”,但总感觉长安街上的线与集训点的线不一样!
9月3日,肖艺九在放置贴地遥控设备。
这下又让我紧张起来,如果放错了位置,设备铁定会被压到。谨慎起见,我当即决定,放弃此次测试,重新观察。
看着战车呼啸着从我那条自认为的那条“安全线”上压过,我吓出一身冷汗,同时庆幸自己躲过“一劫”……
(三)
第一次演练结束后,我迅速找到了站在消防车云梯上拍摄的同事张铖,想通过他的视角,来判断实际现场的那条安全线究竟在哪。
这台最高可攀升至55米的消防车云梯的工作斗,是新华社历次阅兵的独家点位,也是俯瞰现场的最佳看台。通过不断对比他捕捉的多幅战车通过的画面,我清楚看到了现场第三根黄色虚线就是安全线。
9月3日,肖艺九放置贴地遥控设备后撤离。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确定了设备的安全位置后,需要考虑的就是放置的时间。在第二、三次演练上,我掐着秒表,拿着设备冲到预定点位、调试、放置、返回,确定整个过程基本能在18秒内完成。事后翻看照片,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四)
九月三日当天,我在长安街北侧西临观礼台附近最后一位标兵身边点位蹲守,并围绕标兵进行创作拍摄。
我提前将相机设置成间隔拍摄模式,以每秒2张的速度自动拍摄。同时,我在镜头的下方吊挂了一台运动相机,同步拍摄4K视频素材。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地面突击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地面突击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核导弹第一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9时59分,最后一个徒步方队以整齐划一、坚定有力的步伐朝我而来,此时我的心也开始飞快地跳动,我大口呼吸,试图让自己能够稳住。方队通过后,我立刻抱起设备,数着线标,一口气冲到安全线位置,放置、调整、撤离。跑回点位后,我喘着粗气,迅速拎起另一台相机,继续拍摄,因为我知道,这样重大的历史现场,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一定得全力以赴。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核导弹第一方队接受检阅。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空中护旗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26架直升机汇成巨大的“80”字样。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蓝天雄鹰列阵长空,铁甲雄师滚滚向前。此时的情感化作一声声清脆的快门,凝固一个个壮怀激烈的精彩瞬间,记录下这将铭刻于历史的“高光时刻”。
我力图拍出中国钢铁之师的威严与雄壮,我力图用影像去表达自己对受阅部队的这种强烈感受和认知,我力图在自己的拍摄点位上做到极致。我想,这也是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对这一重大现场最好的致敬。
记者:肖艺九
编辑:吕帅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