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5年来,累计落地项目1939个,新设外资企业329家,新设外资研发中心19家,实际使用外资达16.8亿美元。9月10日,昌平区举办“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这也是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新闻中心首场新闻发布会。会上,昌平区委常委、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柳强公布了昌平“两区”建设成绩单,他表示,“两区”建设以来,昌平实现了从“开放试验田”向“发展新高地”的跨越。
出台20余项政策,多个全国首创成果落地生根
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正式开业运营、全国首个去中心化临床试验试点落地实施、全国首家“一站式”特殊物品及生物材料进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全市首个“人遗专员”试点成果落地。在昌平区“两区”建设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上,柳强细数着昌平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首创成果”。
在出台20余项专项政策、催生出一系列“全国首个”的同时,柳强介绍,五年来,昌平持续优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聚焦重点园区建设、对接国际高水准经贸规则。
他特别提到昌平打造的新质生产力核心载体。一方面,昌平全力打造自贸昌平组团核心阵地。在未来科学城生命谷,依托昌平实验室、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投资+临床+孵化+园区”四位一体创新生态圈,推动形成“研发-生产-流通-医疗”全产业链布局。目前已汇聚300余名高层次人才,科学家创办企业达118家,产业生态持续完善,成为自贸组团发展的核心支撑。
另一方面,昌平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主窗口建设。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集聚18家参建央企、10个院士工作站,建成24个协同创新平台,创制国际标准超220项,获评有效专利超1.6万件,成功入选北京市重点产业集聚区,能源领域创新实力持续领跑;在沙河高教园,已入驻8所高校、120个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校地协同创新成效显著。中关村昌平园加速推进扩区提质,获批上市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数量占全国总量约1/10,医疗装备创新领域核心地位愈发突出。
外资规模结构双优,上半年出口额增速领跑全市
昌平区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馨提到,自“两区”建设以来,昌平区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实现倍增提升,累计突破1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31.7%,新设外资企业300余家,年均增长率达28.4%,日益成为外资集聚新高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同时,外资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昌平区外资企业总数约800家,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40%,商务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占比近30%,高精尖领域集聚态势明显。医药健康、先进制造、先进能源等关键产业领域一大批外资龙头企业持续发挥引领作用,也为昌平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
在对外贸易方面,自“两区”建设起,昌平出口总额年均增速达22.4%。今年上半年,全区进出口总额达183.6亿元,同比增长28.1%,增速全市第2;出口额125.3亿元,同比增长58.6%,增速全市第1。
张馨还提到,依托“两区”建设开放优势,昌平区积极引导和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对外投资领域持续拓宽,市场布局更趋多元,2021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金额超过50亿美元,还将积极探索出海新模式,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