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7 来源:蒙昧无知网作者:缘灭_xwCY
天津日报记者 徐雪霏
在天津市武清区,有一项承载着百年历史记忆的非遗技艺——杨村六街彩色剪纸。它曾是家家户户窗棂上的节日装饰,如今正悄然转变为现代艺术工艺品。如今经过创新的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早已不止于节庆时的点缀、祈福时的象征,更成为记录时代脉搏、彰显人民精神的生动艺术形式。在这场跨越时代的蜕变中,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第三代传人高春杰,用半生时光书写了“守护与创新”的故事。
彩色的窗花
存着几代人的情感与记忆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杨村六街彩色剪纸非遗技艺的由来和历史。
高春杰:二十世纪初,我的祖母李景臣自下朱庄乡五间房村嫁到杨村我祖父家,将彩色剪纸艺术正式带入高家。起初,家里只是在春节前夕剪些窗花,贴在自家门窗上增添年味。后来为了补贴家用,也开始将彩色剪纸带到集市上出售。我父亲高文忠自幼随祖母李景臣长大,又很勤奋好学,耳濡目染间,自然就掌握了彩色剪纸的技艺、门道与神韵。1980年,祖母离世,父亲毅然接过了这份彩色剪纸的手艺,并将它当作一生的事业,持之以恒地做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记者:那您又是如何从父亲那里把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技艺传承下来的?
高春杰:我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对美术也很感兴趣,小时候跟着父亲和祖母学过一些。那时一到过年,祖母和父亲就做很多彩色窗花装饰纸窗,花花绿绿的,特别漂亮。但后来我参加工作,有三十多年没再接触剪纸。直年,武清区文化馆的老馆长王绍棠先生鼓励我重新拾起这门手艺,我才再次开始创作。
记者:中断几十年后重新恢复彩色剪纸创作,这个过程是怎样的?
高春杰:2010年我父亲去世后,我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一包传统彩色剪纸的纸样。我母亲怕睹物思人,原本打算扔掉,但我坚持保留下来,认为这是不能失传的宝贵记忆。后来王老师找到我,鼓励我不仅要恢复传统技艺,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为老式窗花已经失去市场,我们必须创作更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
记者:传统的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有什么特点?
高春杰:杨村六街彩色剪纸与常见的单色红纸窗花在技法上迥然不同。单色剪纸多以阳刻为主,通过大面积镂空突出纤细流畅的轮廓线,讲求线条的精雕细琢;而杨村六街彩色剪纸则主要以阴刻为核心,在设计上减少阳刻线运用,侧重于小而精的阴刻处理,保留出大块的“阳面”区域,这也是为色彩留出流动与沉淀的空间。
这种手法不仅使杨村六街彩色剪纸在视觉上造型古朴、气质典雅,还营造出一种拙朴浑厚、张力饱满的视觉效果。在形象设计上常融入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强化了画面的装饰性与叙事力,既延续了传统窗花的吉祥寓意,又在色彩与形态之间达成了一种豪放和凝重的平衡。
传统的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最初就是贴在纸窗上的装饰窗花,色彩鲜艳,具有实用功能,图案多寓意吉祥,如“年年有余”“耄耋富贵”“福居宝地”“冠上加冠”等,反映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但到世年代末,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纸窗逐渐被玻璃窗替代,彩色剪纸因易褪色而退出市场,被单色的红剪纸取代。
记者:现在您进行创新后,杨村六街彩色剪纸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高春杰:现在经过创作的彩色剪纸,从窗花的“实用”走向工艺品的“欣赏”。目前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的创作仍以吉祥主题为主,如“十二生肖”“丹凤朝阳”等民俗题材,但我在保留了传统彩色剪纸造型夸张、线条粗犷等特点的基础上,同时融入版画、装饰画等元素,开发出许多彩色剪纸大幅作品,并且创作了很多更贴近现代生活的新主题,如“迎春”“知音”等。
同时,将剪纸艺术融入重大主题创作,是我近年来着力探索的新方向。在新中国成周年之际,我创作了一幅剪纸作品《祖国万岁》,将巍峨的长城、鲜艳的五星红旗、灿烂的国花牡丹融入这副作品中,以此为祖国母亲送上祝福。
2022年,我以市级非遗项目三义屯雌雄兄弟传说为创作背景,创作了剪纸作品《三义屯雌雄兄弟》,旨在宣传、弘扬武清区大运河历史文化,同时将非遗文化进行深度融合。
在染色工艺上,我依旧沿用了传统彩色剪纸点染、助染的染色技法,但改用扎染颜料替代已停产的传统染料,并致力于解决剪纸褪色问题。
走进校园传承非遗
年轻的手剪出传统文化的未来
记者: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的制作流程是怎样的?
高春杰: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的制作工艺颇为繁复,首先要选用上好的宣纸或毛边纸作为原料,其后依次经过选制图案、装订、刻制、切边与上色等多道工序。而在这些步骤中,最能体现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独特风格的,莫过于上色环节。与河北蔚县剪纸色彩边缘清晰、色块分明不同,杨村六街彩色剪纸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色,在上色时弱化了颜色之间的界限,使不同色料自然交融、相互渗透,形成类似水墨晕染般的渐变效果。其用色鲜艳明亮、活泼生动,同时又借鉴了杨柳青年画的配色规律——色不过艳、彩不争形,在绚烂中见沉稳,于对比中求和谐。正是这种既自由又不失章法的色彩表达,赋予杨村六街彩色剪纸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既承传统韵味,又显现代美感。
记者: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现在还有市场吗?您是否尝试过进行销售?
高春杰:现在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的市场依然面临挑战。如今机械量产的产品成本低廉,手工剪纸难以与其竞争。目前,我主要是通过参加展览、非遗集市和校园传习活动进行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的展示和推广,但难以靠它谋生。我现在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推动杨村六街彩色剪纸非遗技艺的传承和保护。
记者:目前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的传承情况如何?是否培养出下一代传承人?
高春杰:在武清区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我在武清区进修学校举办了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研讨学习班,邀请武清区各学校的美术老师前来学习,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将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技艺传承下去并推动其进课堂。学习班的举办效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有很多老师都对我们这项非遗技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愿意学习。
目前我已正式将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技艺传授给一位叫闫海荣的老师,她也成了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第四代传人。在闫海荣与我学习的九年时间里,她一直十分刻苦,虽然她的本职工作是一位英语老师,但她对美术一直很感兴趣,也自学了很多相关的知识。彩色剪纸最难的就在于染色这一步,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才能将色彩搭配和谐,并且过渡自然。为了让自己的技艺更加精进,闫海荣自学了国画等绘画技术,如今她的彩色剪纸个人作品越来越精美,并且多次参展并获得国家级、市级、区级等奖项,她的部分作品还被武清区博物馆收藏且在十余本书籍刊物中出版。她指导学生的集体作品和个人作品也数十次获得市区级奖项。闫海荣还多次参加本地区以及京津冀通武廊的剪纸交流活动和公益活动,个人原创剪纸作品深受当地民众喜爱,颇具影响力。
如今,以闫海荣为核心的教师团体已成为杨村六街彩色剪纸非遗传承的中坚力量,我也会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到武清区各小学授课,多所学校已将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纳入课堂。
记者:杨村六街彩色剪纸在校园中的传播效果如何?
高春杰:从成为非遗传承人的那一刻,我就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单靠我们一家人想把这项非遗传承下去,局限性太大了,还是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们了解这项技艺,爱上这项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所以这些年我坚持义务到学校里给孩子们授课,可喜的是孩子们的接受度很高,在创作时也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常常能做出既能体现非遗内涵又富有创意的作品。
从单纯模仿花样,到逐渐领悟非遗背后的文化韵味,看着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非遗课堂,感受到剪刀与纸张碰撞间的创造喜悦,体验着传统艺术深沉而灵动的魅力,我打心眼里觉得高兴。他们的心灵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滋养,找到了持久的热爱与坚持下去的理由,并逐渐在区级、市级的舞台上绽放光彩、收获认可。我想这就是我成为非遗传承人的意义。
记者:您对杨村六街彩色剪纸未来的传承是否有信心呢?
高春杰:我对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的未来充满信心。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了彩色剪纸的课程,不少学生作品参加展览和比赛,这是一个很好的势头。只要孩子们喜欢,我就有信心,继续把它传承下去。此外,我还计划继续创新杨村六街彩色剪纸的主题和形式,让剪纸走进更多现代空间,如家居装饰、文创产品等。同时,我也希望社会关注非遗传承,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守护与创新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