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撰文 | 懂懂
编辑 | 秦言
来源:懂懂笔记
钉钉十周年新品发布会的焦点落在了其首款AI硬件DingTalk A1上,并正式宣告切入智能录音硬件赛道。这一动作不仅让全行业重新审视AI硬件的发展前景,更在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不少网友指出其与Plaud Note存在高度相似性,“模仿争议"随之而来。
钉钉发布新品时,Plaud被用户多次提及,证明在这一赛道中Plaud已经占领部分先锋用户心中的第一认知。
从Plaud的"开荒"到钉钉的"分羹",这场看似偶然的产品碰撞,实则预示着AI笔记类产品的黄金时代已悄然开启。
钉钉的硬件首秀
藏着早已被开辟的赛道
钉钉DingTalk A1没有传统录音笔的厚重机身,反倒像一枚轻薄的磁吸电池卡片,往手机背面一贴就能隐形。其核心功能直指办公场景,AI语音转写、实时翻译、会议摘要,从企业会议到员工培训,锚定职场人的高频需求。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是钉钉老帅无招回归4个月后,为钉钉带来的首款 AI 硬件,暗含着这家办公软件巨头AI时代向硬件赛道突围的野心。
但伴随高关注而来的,还有不少网友发现,DingTalk A1的形态与功能,与两年多前就在海外开售的Plaud Note高度相似。“模仿争议”背后,一个更关键的事实被揭开:AI录音卡片这条赛道,早已有了先行者。
其实在看到DingTalk A1的瞬间,懂懂并未感到新鲜。早在8月6日的360 ISC 大会上,我就上手过360纳米AI Note录音卡片;此前在朋友的手机背面,也见过出门问问的TicNote;更早则是去年在女儿苹果手机背后贴着的那枚Plaud Note,彼时它还只是海外市场的“小众爆款”。
若论“AI录音卡片”这一产品形态的源头,Plaud Note才是真正的赛道开荒者。
Plaud的入局,始于一个极具烟火气的痛点观察:一位西装革履的商务人士,左手举着手机接电话,右手慌忙翻找纸笔记录要点,只因苹果系统没有原生通话录音功能。这个看似细碎的场景,在Plaud团队眼中,却是一个被忽视的巨大需求:全球数十亿用户,在商务沟通、客户对接等场景中,都有“留存会议信息/对话信息”的刚需,而市场上没有一款产品能优雅地解决这个问题。
更深入的洞察还在后面:当时Google有一款名为Live Transcribe的APP,全球下载量超10亿次,足见用户对“语音转文字”的需求有多旺盛,但这款APP有个致命缺陷:不能保存音频,也无法留存文字,相当于“只给用户看了一眼信息,却不让带走”。
真正的创新从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用户“想解决却没被满足”的缝隙里找到机会。但Plaud Note的产品逻辑,绝不止于填补手机录音功能的空白,也不止于转写工具的体验缺陷,而是一个更强大的AI工具。
Plaud最初选择从海外市场突破,却意外走出了“现象级”路径:2023年6月登陆Kickstarter众筹平台,首月就吸引7564位支持者,众筹金额飙至110万美元,直接打破该类目纪录;随后转战Indiegogo,金额再翻番至239万美元;到2025年6月,Plaud 官方官宣全球销量突破100万台,从众筹黑马彻底蜕变为“全球AI录音卡片领头羊”。
在今年年初的拉斯维加斯CES展会,这款产品不仅吸引全球科技巨头纷纷驻足体验,更让国内企业敏锐嗅到了赛道的潜力。一时间,淘宝上涌现出不少Plaud Note平替款,试图以低价分一杯羹;出门问问、360、钉钉等大厂也相继跟进,推出同类产品。
当一款新品引发“似曾相识”的讨论时,往往不是创意撞车,而是先行者早已为行业铺好了认知地基。在Plaud Note默默开辟赛道两年后,中国市场的AI录音硬件热潮,终于在2025年加速升温。
赛道升温,差异化竞争格局初现
录音并非新鲜概念。早于2019年,科大讯飞就已入局这一领域,长期是传统录音笔赛道的领跑者。依托广泛的用户基础与语音转写能力,讯飞不断打磨“录得清、转得准”的核心体验,也为行业奠定了“录音硬件+ AI”的早期雏形。
真正让AI录音升级为“新物种”的,是Plaud的创新突破。其最初精准锚定iphoness用户的“外挂需求”,将Plaud Note设计成3毫米超薄磁吸卡片,贴在手机背面即可实现一键录音。同时,搭载GPT、Claude、Gemini多模型,支持超100种语言转写,可以快速将录音转化为脑图、会议纪要等结构化内容,这让录音设备从“单纯存储工具”,一跃成为“知识生产利器”。
可以说,Plaud Note从硬件形态到软件逻辑,重新定义了AI笔记产品的价值,也为后来者打开了赛道想象空间。
如今,这条赛道已聚集起多元玩家,差异化定位逐渐清晰。
科大讯飞延续技术优势,在“转得准”的基础上叠加总结、归纳功能,持续向专业生产力工具进化,更贴合政企、科研等重度转录场景。
钉钉DingTalk A1则背靠办公生态,核心目标是将“语音”转化为组织可流转的数据资产,会议录音生成的待办、客户沟通提炼的画像,能直接接入钉钉的日程、CRM系统,让录音成为企业协同的“新入口”。
Plaud坚信对话即智能,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去追求智能的边界,无论是Plaud Note、Plaud NotePin,还是海外最新发布的Plaud Note Pro,都只是使用模型智能的钥匙和介质。通过Plaud的产品,可以让大模型看你所看,听你所听,知你所想。同时大模型用他超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无与伦比的智慧和知识,帮助你获取智能的最大效用。Plaud的目标是以对话为主要工作方式的人创造LLM时代新的办公方式,希望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让人和大模型一起追求智能的边界。
显然,Plaud的定位绝不限于录音。Plaud用一句话定义自身发展的未来:“We are building the next generation of intelligence infrastructure and interface(奶茶视频APP正在构建下一代的智能基础设施和接口)”。
在它的逻辑里,录音只是“数据采集起点”,未来更大的价值在于用 AI 提取语音中的智能、帮用户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暗示了其长期目标:从个人AI记录工具,升级为个人AI工作伴侣,甚至是个人的AI入口。
随着赛道升级,竞争焦点已从“硬件参数比拼”转向“软件生态与场景适配能力”。当赛道从“硬件内卷”转向“生态博弈”,真正的壁垒从来不是毫米级的厚度,而是对用户场景的毫米级洞察。无论是服务企业协同、赋能专业生产,还是助力个人记录,最终能精准击中用户痛点、解决真实需求的玩家,才能成为用户心中“靠谱的AI伙伴”。
AI硬件的黄金时代,形态无界创新无限
AI浪潮席卷之下,四大创新赛道正以波浪式节奏推进,层层掀开产业变革的新版图。
最先爆发的是大模型领域,OpenAI 与谷歌凭借技术积累暂时领跑,国内虽有巨头与创业公司纷纷入局,但最终沉淀的格局证明,大模型仍是需要巨额研发与海量数据支撑的“巨头游戏”。
紧接着,AI原生应用(Agent)掀起第二波热潮,大量开发者涌入,场景从办公协同延伸到生活服务,颇有当年移动互联网“App井喷”的态势。
第三波则是近两年刷屏的具身智能,从春晚舞台到北京马拉松,虽赚足眼球,却也暴露行业仍处起步阶段。
而最被低估、也最具潜力的第四赛道,正是融入万千场景的AI硬件,这片蓝海正随着需求爆发加速打开。
当AI原生应用陷入“功能同质化”的内卷,AI硬件却凭借“看得见、摸得着”的场景适配性,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软件决定体验的上限,硬件决定体验的底线,软硬件一体才是AI落地真实场景的“金钥匙” 。
比如AI眼镜解决“双手解放”的需求,让用户在沟通时无需低头看屏;宠物AI项圈回应“远程看护”的牵挂,实时反馈宠物健康与位置;毫米波雷达跌倒监测填补“老人安全”的空白;车载情感伴侣能感知车速变化、共情路怒情绪,把冰冷的车厢变成有温度的陪伴空间……
这些产品之所以能打动用户,正是因为它们用硬件载体,把抽象的AI能力变成了具体的生活解决方案。
Plaud的创新路径,正是AI能力裂变的典型样本。继3毫米超薄卡片形态的 Plaud Note之后,又推出的Plaud NotePin,将“便携”做到了新高度:仅23.2克的重量,可作为项链挂颈、手环佩戴、背夹固定,实现时刻相伴的体验。
AI硬件的终极形态,从来不是好看的参数,而是无感的融入。当设备成为场景的一部分,而非负担,创新才真正落地。
从3毫米的“卡片”到23.2克的“胶囊”,Plaud迭代的背后,是AI硬件创新的核心逻辑:形态永远服务于需求,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答案”。Plaud将自身战略定位升级为“连接AI与真实生活的科技公司”,说明录音只是数据采集的起点,硬件只是AI触达用户的载体,真正的价值是让AI穿透设备,融入用户的每一次沟通、每一项工作、每一段生活。
未来,谁能说AI录音不能是一副眼镜?通过镜片实时转录会议、翻译对话,让跨语言沟通无需“低头看字幕”;又或许是一枚戒指,轻触即可记录灵感、触发待办,让创意不因“掏设备”而中断。
AI硬件的创新没有“天花板”,今天的“胶囊”可能是明天的“隐形”,真正的边界永远在用户未被满足的需求里。而随着更多像Plaud这样的创新者入局,AI硬件的黄金时代,才刚刚拉开序幕。
冷眼旁观 麻辣点评 深入分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