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颖:她活得像一把沉得住气的刀
王晶曾点评赵丽颖,说她能红是因为长相没有攻击性、观众缘好、眼光精准。这话听起来句句在理,却又好像忽略了些什么。
正好看到赵丽颖和冯绍峰在婚姻中的一个相处细节,才明白她长红12年的真正原因。2018年,《知否》杀青之后,赵丽颖和冯绍峰突然官宣结婚;不到一年,儿子出生;又两年,两人和平分手。从头到尾,她没有大张旗鼓地晒幸福,也没有在离婚时甩锅、卖惨、炒热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冯绍峰讲过的一个细节:有一次,他情绪彻底崩溃,坐在客厅角落里无声痛哭。赵丽颖站在厨房门口,看了他一眼,什么都没说,先给儿子倒了一杯牛奶,然后才走过去,轻轻地说:“去看看孩子吧。”没有哭、没有责备,也没有假装温柔地拥抱,就像在处理一件普通家务。但冯绍峰心里却咯噔了一下。那个瞬间,他第一次开始怀疑:这个女人,是不是真的爱自己?还是因为到了年纪,觉得应该结婚,于是选了个看起来还不错的人,搭伙过日子?
这个问题,他没等来答案。赵丽颖没解释过,也没打算解释。像她做大多数人生选择那样——安静、干脆、不回头。离婚时,双方发布的文案极简单:日子很长,过去很好,愿未来更好。这段婚姻就像她的性格:干净、不拖泥带水。外界说她冷,说她不像个恋爱中的女人。可她只是很清楚:她没资格放任情绪影响自己。
对她来说,情感不是生活的全部,事业才是。所以在孩子出生六个月后,她迅速复出,接下《有翡》,重新杀回主角之位。赵丽颖活得最像的,其实是她自己在《风吹半夏》里演过的那个许半夏。不解释、不讨好,活得像一把刀——钝的时候沉得住,快的时候够狠。清醒,是她活到现在最锋利的底色。赵丽颖不是天选之女。她出生在河北廊坊的农村,家里几代人都种地。父母不是艺术工作者,没有关系,也没有背景,甚至连“演员”这个词在她家都像是外星语。小时候看《还珠格格》,别的女孩喜欢抄歌词、贴贴纸,她却喜欢模仿小燕子讲话,自己拿旧日历纸做旗头,逼着爷爷打了一双花盆鞋,一本正经地在家里“演戏”。可梦想这件事,对她来说太远了。初中毕业,她考上了当地一所中专的空乘专业。当时家里人几乎把所有积蓄都拿来交学费,因为大家都觉得——“女孩子能进机场,是件体面事”。但她没进机场。19岁那年,她在上网时偶然看到《雅虎搜星》的选秀广告,一时冲动报了名,上传了一张照片。她没化妆,也不会摆pose,可就是这张照片,把她送进了决赛现场。
她坐火车去上海,第一次见到冯小刚,领了个“冯小刚组冠军”。奖状被她压在行李箱最底层,回去继续上班,白天打印文件,晚上琢磨那点比赛奖金怎么花得更省。真正进圈,是后来遇到一个机会,让她演冯小刚执导的一个广告。她和范伟搭戏,台词不多,但她特别紧张。后来她说:“那时候我连镜头都不知道在哪儿。”
她确实什么都不会。不会打光,不懂机位,讲起台词还带着家乡口音。她从“不会”开始,花了整整七年时间,去证明自己“可以”。在《金婚》剧组,她饰演张国立的小女儿,没几场戏,基本都在背景板里出现。有一场全家吃饭的戏,镜头永远在主角身上,但赵丽颖还是在角落练习夹菜的角度。
有人嘲笑她:“导演都没要求你这样。”她笑笑说:“万一镜头扫到了呢?”那几年,她是“丫鬟专业户”。《锁清秋》《苍穹之昴》里几乎都在演小丫鬟,连站位都排不到中间。《新还珠格格》试镜时,她先试了小燕子,失败了;又试了紫薇,哭不出来;最后只好演晴儿。
演晴儿也没让她火起来,但她记住了一件事:机会,是靠试错攒出来的。2011年拍《宫锁珠帘》,有一场泡冰水的戏,正赶上生理期,导演让她用替身。她说:“不用,我等这机会等了五年。”那场戏,最后被剪得只剩几秒。但她留下了——于正记住了她。第二年,《陆贞传奇》开拍,她终于迎来了主角剧本。从“赵小丫鬟”变成“赵陆贞”,她等了七年。靠的不是幸运,而是清醒的努力和耐心的等待。
成名之后,她红的一发不可收拾。《花千骨》《楚乔传》《杉杉来了》,部部爆款,她成了85花中的收视密码。2015年,她被选为“金鹰女神”,从河北麦田走上金色羽翼的舞台。很多人都以为她会继续拍偶像剧,继续当“傻白甜女主”,毕竟这种人设安全、好拍、流量大。
但赵丽颖,忽然转身了。她开始接一些“不太好看”的角色:《知否》里,她饰演隐忍聪慧的盛明兰,台词咬字标准到连历史学者都说“没得挑”;《幸福到万家》里,她化身农村媳妇,洗衣服、下地割稻,和她小时候在老家劳作的动作几乎一模一样。到了《风吹半夏》,她彻底放弃所有滤镜。
那一口北方味儿的普通话,卷着钢材、烟火、泥沙,演出了许半夏这个女商人的狠劲儿,也演出了她自己这一路走来的底气。有一幕,她坐在车里望着窗外,眼神疲惫、却透着不服输的光。很多人说,看她演许半夏,不像演,像是在活。如果说转型是清醒的选择,那长跑则是清醒的坚持。赵丽颖最强的,从来不是红,而是从不下场,一直在跑。她三次提名白玉兰最佳女主,三次都没拿奖。别的演员可能会心有不甘,或者转而靠综艺、炒作博曝光,但她没有一句怨言。2023年,她亲自转发“赵丽颖三次陪跑白玉兰”话题,只写了一句:“继续跑。”
很多人看到这句,会觉得心酸。但赵丽颖不是在求安慰,她是在提醒自己,演不出一个奖,就去演下一个角色,把该走的路踏实走完。那一年,她演了《第二十条》里的郝秀萍,一个为孩子奔走、几乎耗尽尊严的聋哑母亲。
她全素颜上镜,吃力地用手语表达愤怒,眼泪涌出来的那一瞬,连导演张艺谋都说:“赵丽颖已经不是过去的赵丽颖了。”她还演了《向阳花》中的高月香。顶着一头乱发,指甲缝里是鱼腥味,脸上的伤痕和冻疮密密麻麻。她握着几张皱巴巴的钱,眼神倔强地说:“我不偷不抢,我就是想让孩子活着。”那场戏太狠了,冯小刚说:“她把自己的骨血都注入角色。”
她知道,演员真正的价值,不在领奖台上,而在每一个敢于直面的角色里。也正因为她一直跑,从不下场,现在的她,终于不慌不忙,自成节奏。
赵丽颖能有今日的成就,有运气的成分,但最主要的是她冷静、能忍、不怕摔倒。加缪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赵丽颖,就是那个看清了命运没有捷径、现实没有主角光环的普通女孩,但她还是一脚一脚踩着荆棘走过来,用尽全力也要活出自己的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