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发表
前言 九月的第一天,空气里似乎就多了一丝沉重。当很多人还在各种传闻的瓜田里徜徉时,三则沉甸甸的讣告,将人们的视线拉回到了生命的终点。 他们的人生轨迹毫无交集,一位是见证了香港影坛百年风云的老戏骨,一位是以身躯承受无尽苦难的网红巨人,还有一位是学贯中西的艺术批评家。 这三位去世的名人都是谁?他们又因为什么去世的呢?
知名演员:黎宣 黎宣的幕布,在93岁这年缓缓落下,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她的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她的脸,却是一代人心中最温暖的集体记忆。 只要提起《大侠霍元甲》里那位慈祥又坚毅的母亲,无数人的思绪就会瞬间被拉回到那个黑白电视的年代,黎宣的表演,从来不是石破天惊,而是润物无声。
超过六十年的演艺生涯里,黎宣几乎成了“母亲”和“奶奶”的代名词,从1949年的《大凉山恩仇记》初登银幕,到后来在《真情》里扮演平凡而伟大的“阿家”。 黎宣始终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角色,她一辈子敬业,这种老派艺人的风骨,为她赢得了圈内所有人的尊敬,而这种尊敬,在她晚年体现得淋漓尽致。
前两年,香港演艺人协会为她颁发“杰出演艺大奖”,是余安安亲自登门,将奖杯送到她手中,这是一个行业对一位前辈最崇高的致敬。 她的离去,被很多人视为“喜丧”,毕竟93岁高龄,人生已然圆满,但更深一层看,她的谢幕,也象征着一个演艺世家传奇的落幕。
她的父亲,是“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母亲是默片时代的大明星林楚楚,而侄女则是奶茶视频APP熟知的黎姿,绝对可以说是艺术世家,她的离去真是令人惋惜。 著名诗人:岛子 如果说黎宣的印记刻在大众的影像记忆里,那岛子的遗产,则铸进了学术的殿堂,这位清华大学的教授,在9月1日清晨,因白血病引发多脏器衰竭,走完了他69年的人生。
岛子本名王敏,他是一个无法被简单定义的人,在上世纪80年代,他是诗坛赫赫有名的“玄学派”诗人,作品里充满了深邃的哲思。 后来,岛子又转身投入艺术史研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领域绕不开的名字,他的离去,被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称为“中国美术界和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的重大损失”。
这绝非客套话,岛子在四川美术学院和清华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一大批青年批评家,为整个行业输送了新鲜的血液,绝对是艺术行业的大功臣。 岛子在去世后给众人留下的,不只是等身的学术著作,更是那些被他点燃的思想火炬,他的遗产是理性的,是精英化的,通过严谨的学术体系代代传承。
巨人的身高与伤痛 与前两位不同,“巨人”徐福海留给世界的印记,首先是他的身体,那个2.25米的惊人身高,是他最鲜明的标签,也是他一生苦难的根源。 徐福海才35岁,人生本该是另一番模样,在14岁之前,他还是个身高正常的少年,甚至怀揣着一个篮球梦,但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身体就像失控一般,曾以每年20厘米的速度疯长。
公众对他的关注,带着一种猎奇,在网络上,关于徐福海身高的传言甚至达到了2.43米,他“一餐能吃15个馒头”的标签,也让他迅速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巨人”网红。 镜头前,徐福海总是笑得阳光灿烂,展现着积极乐观的一面,可镜头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那不是巨人症,而是一种叫做“血栓性静脉炎”的病,并发症是“老烂腿”。
这个病彻底击碎了徐福海的篮球梦,让他连走路都变得奢望,甚至到了病情晚期,他的双脚溃烂,连进食都成了难题,整个人模样大变。 网络上那个能吃15个馒头的巨人,现实中却在忍受着饥饿与剧痛的双重折磨,而来自普通农村家庭的徐福海,默默独自承受着这一切。
2020年,齐鲁公益曾联合医院为他提供免费治疗,但病魔终究没有放过徐福海,让人唏嘘的是,8月31日深夜,当他离世的消息由他人账号发布后。 评论区里许多人仍在议论着徐福海的身高,而不是为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而哀悼,他的身体,至死都是一个被凝视的公共符号。
三种告别的姿态 一个人的离去方式,往往也是其人生故事的最后注脚,黎宣、岛子和徐福海,他们生命的终章,展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姿态。 黎宣的告别,是安详而圆满的,93岁高龄,功成名就,桃李满门。晚年虽然身体不佳,2019年还被拍到拄着拐杖就医,但她始终深居简出,在亲人的陪伴下走完最后一程。
岛子的告别,则充满了一种悲壮而崇高的仪式感,就在8月底,他病情急剧恶化转入ICU后,一封为他紧急求助AB型血液的公开信在社交媒体流传。 信中表示凡是献血者,都将获赠他本人的系列版画作为回馈,十分令人动容,在生命的悬崖边,他想到的依然不是无偿的索取,而是一场以艺术为名的交换。这,是一位学者与艺术家最后的尊严与风骨。
而徐福海的离场,则带着一丝喧嚣中的孤独,他的死讯,由他人的账号在深夜发布,那个在视频里永远笑着的巨人,在生命终点,却是在一片关于他身高的议论声中悄然离去的。 网络流量曾给予他关注,也可能在他最需要安静的时候,投射来最冰冷的目光。
结语 三位逝者,三种人生,三种遗产,黎宣用一个个经典角色,成为了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岛子用他的思想与学识,为后人点亮了前行的道路。 而徐福海,用他与命运抗争的坚韧,激励了无数身处困境的人,也让更多人关注到罕见病这个群体。 死亡是终点,但他们以作品、思想和精神所证明的生命厚度,其影响力的传承,或许才刚刚开始。
{loop type="link"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