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8f/94421/33aa8.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独家专访《自然》首位女掌门:不接受AI作者投稿,被拒稿仍是好研究




奶茶视频APP,奶茶视频下载,奶茶视频app官网,奶茶视频app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独家专访《自然》首位女掌门:不接受AI作者投稿,被拒稿仍是好研究

作者:球场上的观光者 来源:宣城 浏览: 【】 发布时间:2025-09-08评论数:

9月6日,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在北京成立全球第7个学术顾问委员会。赴京参加首届会议前,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总编辑、《自然》系列期刊首席编辑顾问玛格达莱娜·斯基珀在上海办公室接受了文汇报记者独家专访。

作为全球顶尖学术期刊掌门人,斯基珀为中国科研从“合作驱动”向“自主引领”的跨越式发展点赞,对上海“不满足已有成绩的持续创新”印象深刻。她认为,多样化与国际合作是科研生态繁荣的两大支柱。面对人工智能向科研领域的渗透,她提醒要始终牢记“AI只是工具”,对科研负责的只能是人。

中国科研走向成熟,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

自2021年起,施普林格·自然在全球先后设立6个学术顾问委员会,分别在美国、欧洲、日本、非洲、拉丁美洲和韩国。斯基珀说,这反映了施普林格·自然与科研界保持紧密联系的愿望,“奶茶视频APP早就想在中国设立学术顾问委员会,因为中国科研实力蒸蒸日上,科研产出的质量和数量都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增长”。

近年来,中国学者在《自然》上的高频亮相有目共睹。20年前,斯基珀还是《自然》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编辑时,就目睹了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惊人发展速度。她说,得益于稳定而持续的投入,中国科研正走向“成熟”,由过去的国际合作驱动走向本土自主发展,科研项目更具雄心,创新成果的全球影响力和显示度与日俱增。例如,在新兴的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国研究者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落地应用上处于领先地位,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显然,中国科研将继续快速发展,并不断壮大。”斯基珀表示,此次中国学术顾问委员会的成立将为研究人员、科研机构、科研资助者及政策制定者搭建一个深度互动的交流平台。由此,施普林格·自然可以更好理解中国未来的科研发展和需求,同时也分享来自出版机构和编辑的专业观点和国际视角。

世界面临格局之变,科研合作重要性凸显

如同自然生态系统,无论是科研,还是学术出版,多样性是其业态健康的基石。同时,跨学科、跨领域,乃至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

“科学研究本质上是一项社会性事业,合作能使其更加蓬勃发展。”斯基珀坦言,世界面临的格局之变,使科研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尤其是,当前对科学的信任已成为一个全球问题,而这需要全球科学界共同应对。她期待开展更多包容、平等的国际合作,不只局限于北半球的“以东西方为中心”,也要纳入全球南方。在她看来,营造一个更加开放的合作环境,让数据和信息顺畅流动,是科研的生命力所在。

作为《自然》史上首位女掌门,斯基珀自2018年上任以来不止一次来到中国、到访上海。她欣喜地看到上海支持科研发展的“多元平衡”优势:既有实力雄厚的高校深耕基础研究,也有出色的应用研究中心推动成果落地。她特别提到成立仅一年多的上海尚思自然科学研究院,作为一家民非组织,它的独特机制为上海的基础研究注入新动能。

“科研需要全球化,但其真正的实力之源仍在本地人才与机遇。”斯基珀希望上海始终保持这样的多元与平衡,施普林格·自然将继续与上海以及中国更多城市的科研群体深化合作。

AI始终是工具,对科研负责的只能是人

AI for Science是近年科研领域的热门话题,施普林格·自然也已推出90多项AI工具,深度融入科学出版流程。

但斯基珀对AI的看法,始终锚定其“工具属性”。她承认,AI已能辅助完善研究假设、验证猜想、筛选分析,还可生成合成数据用于模型训练,甚至帮助总结研究结论、规划后续方向;在学术出版中,AI也能为非英语母语研究者优化论文表达,或辅助整理文本。

“AI要参与其中,但人应处于核心位置。”这是斯基珀强调的原则——AI的价值在于提升效率、降低操作难度,但不能替代人类的判断与思考,决策权与自主权必须始终掌握在人类手中。

斯基珀提到,早在3年前ChatGPT等生成式AI工具开放使用时,《自然》便出台规定:允许研究者使用AI辅助科研与论文撰写,但不许将AI列为论文作者。“原因很简单,AI无法承担科研责任。”她解释,研究者发表成果时,需对研究行为、内容真实性、学术伦理负全责,而AI不具备自主意识与责任能力,不能成为责任主体。

在实际应用中,《自然》采取了“包容审慎”的态度。比如,AI可用于优化语言表达、整理实验数据,但如果AI参与了核心研究设计或结论推导,研究者必须在论文中明确披露,确保过程透明。

被拒稿只是不适合,但仍然是一项好研究

身为《自然》总编辑,斯基珀坦言,每当遇到青年科学家,她最常被问及的是“如何能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自然》选稿的核心标准是成果的卓越性和影响力。”斯基珀解释说,这意味着要能为人类知识体系作出重大贡献,并具有超越本学科的广泛影响力,比如能为其他学科、政策制定或成果应用提供启示。但《自然》作为一本多学科期刊,并非所有论文都是同一种模式,比如《自然》也会发表一些解决方案很“绝妙”的文章。说到底,每篇论文都是一个“故事”,即便它是科学领域内的“科学故事”,也必须是一个有趣、有价值且引人入胜的故事。

斯基珀特别强调,大多数被《自然》拒稿的论文只是“不适合《自然》”,但“仍然是一项很好的研究”。她希望更多中国学者能理性看待拒稿,尤其是理解其背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