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元“云胶片”让患者无需重复拍片

本报记者 李丰

8月27日,全国首个以数字化医用耗材为标的的省级带量采购项目——“云胶片”集中带量采购,在贵阳成功开标。该项目涉及X光、CT等放射检查,覆盖贵州省所有具备放射检查服务的公立医疗机构,采购周期为两年,首年采购总量预计达2156万次。

此举不仅推动医用耗材集采进入数字化、服务化新阶段,也通过规范服务与合理定价,显著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看病不再重复拍片

在传统医疗模式下,重复检查一直是困扰患者和医疗机构的问题之一。据测算,我国医疗领域重复检查比例达20%左右,这不仅加重群众负担,还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开标现场,国家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黄华波表示,重复检查现象的存在,既有主观原因,部分机构将医疗检查作为收入来源;也有客观原因,传统胶片携带不便、易丢失,导致患者转诊时不得不重新检查。

“云胶片”通过数字化手段,将医学影像存储在云端,实现“随时可看、随处可调”,患者跨院就医无需重复检查。黄华波介绍,集采后,“云胶片”服务价格更趋合理,切实减轻患者花费。同时,医生可实时调阅影像资料了解患者病情,提升诊疗效率,既节约时间又减少额外支出。

据介绍,贵州省将公立医疗机构“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作为数字化医用耗材,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引进服务主体,建设省级集中统一的医学影像云中心,将助力实现医疗影像数据省级归集、诊疗行为真实核验、医保数据赋能应用、跨区域调阅共享等,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重技术轻价格

与以往“价低者得”的集采模式不同,贵州“云胶片”采购更注重产品与服务的综合质量。竞价评审中,技术分占30分,商务分占60分,价格分仅占10分,门槛设定上报价小于5元/人次即为有效报价。

本次贵州省集采不仅是采购“云胶片”本身,更是将其配套服务一同纳入集采范畴之中。记者在贵州省医疗保障局发布的《关于发布贵州省云胶片集中带量采购文件的公告》中看到,集采的云胶片产品需要满足技术、质量、安全这三大要求,还设定了服务、数据中心机房及选址、数据治理等多个数据配套服务要求,并针对上述要求拟定对前端服务能力、数据质量控制、后端质量控制、用户满意度等多维度的评估标准。

此外,公告还明确提出,一旦出现数据泄露、篡改、丢失损坏等安全事故,或出现特别重大突发事件次数大于等于1次,使业务无法正常开展达6个小时以上,服务商即被“一票否决”。

贵州此次采购不仅创新拓展了集中带量采购的应用场景,首次将“数字化医用耗材”纳入省级集采,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黄华波透露,国家医保局将在年内推动更多省份启动影像云建设,明年基本实现主要医疗机构影像数据标准化,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的影像云基地。

影像云建设分四步走

“影像云本质上是检查检验的数据化。”黄华波表示,影像云有五大优势:易携带、易存储、易共享、更准确、更省钱。而通过把公立医疗机构“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作为数字化医用耗材,面向全社会公开招标引进服务主体,建设省级集中统一的医保影像云中心,为实现医疗影像数据的省级归集、诊疗行为真实核验、医保数据赋能应用、跨区域调阅共享及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检查结果的数据化和标准化,只有先实现数据的统一格式、统一标准,后续的存储、共享、应用才能顺利开展。”黄华波表示。

本次贵州省开展的云胶片集采也是助推打造“医学影像云存储基地”,推进贵州省数字影像处理和上传存储服务应用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这一创新实践,贵州省在推动医保治理现代化与数字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国家医保局对影像云建设有着明确的规划,未来将分四步推进:第一步聚焦数据标准化,实现检查结果的统一格式和标准;第二步推进数据统一归集与存储,为后续应用奠定基础;第三步着力数据共享,打破数据流通壁垒;第四步建立保障机制,确保数据“可使用、好使用、愿意用”。

宣城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