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fc/7e0e7/2d12a.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包拯60岁生日时感叹自己无子,儿媳突然跪地:您有儿子,快1岁了

咀嚼英华网咀嚼英华网

包拯60岁生日时感叹自己无子,儿媳突然跪地:您有儿子,快1岁了

在中国民间流传着一句古老的谚语\"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句话生动地反映了家庭关系的复杂性和处理家庭矛盾的困难程度。然而,历史长河中确实发生过一位清官被家务事困扰的真实故事,这位主角正是北宋时期赫赫有名的\"包青天\"——包拯。

包拯是北宋仁宗年间的著名清官,他一生为官清廉正直,从不趋炎附势,敢于为民请命、伸张正义。在民间享有极高的声誉,百姓亲切地称他为\"包青天\"或\"包公\"。在当时的京城汴梁,甚至流传着\"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民谣,形容他执法如山、铁面无私。有些虔诚的百姓更是将他奉若神明,认为他是奎星转世下凡。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令权贵闻风丧胆的包大人,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年过六旬却膝下无子。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英年早逝,史料中关于她的记载寥寥无几。后来包拯入仕为官后,续娶了出身官宦世家的董氏为妻。董氏不仅知书达理、才艺出众,更是包拯仕途上的得力助手。她为包拯生育了一子二女,其中长子包繶出生时包拯已三十四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可谓\"老来得子\",因此对这个儿子格外珍视。

由于父亲身居高位,包繶自幼便受到朝廷恩荫,年纪轻轻就被宋仁宗钦点为太常寺太祝。后来他迎娶了三朝元老吕蒙正的外孙女崔氏为妻,婚后不久崔氏便诞下一子,取名包文辅。此时的包繶可谓春风得意,仕途坦荡,家庭美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婚后第二年包繶便染疾去世,几年后五岁的包文辅也不幸夭折。面对长子长孙相继离世的打击,包拯夫妇悲痛欲绝,但他们仍开明地劝儿媳崔氏改嫁,不要年纪轻轻就守寡。但崔氏执意要为亡夫守节,她对包拯说:\"公公是天下人敬仰的清官,我愿代替夫君侍奉二老,此生无憾。\"包拯深受感动,便将家务交由崔氏打理。

长子长孙相继离世后,包家面临香火断绝的危机。深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观念影响的包拯忧心如焚。后来他纳了妻子的贴身侍女孙氏为妾,但因孙氏犯错,铁面无私的包拯一怒之下将她遣回娘家。细心的崔氏发现孙氏已有身孕,便暗中派人送去衣物钱财。待孙氏产下一名男婴后,崔氏又悄悄将孩子抱回包府抚养,名义上是长嫂,实际上承担了养母的责任。

次年包拯六十大寿,席间他感叹自己后继无人,愧对列祖列宗。崔氏见时机成熟,便将襁褓中的婴儿抱到包拯面前。面对这意外的惊喜,包拯喜出望外,为孩子取名包綖,并盛赞崔氏的贤德。包綖五岁时,包拯与世长辞。宋仁宗亲临包府吊唁,看到包家陈设简朴,包綖衣着朴素,不禁感慨包拯的清廉,当即赏赐财物,并封包綖为太常寺太祝。包綖后来在仕途上勤勉上进,为官清正,颇有父风,被百姓称为\"小包公\"。崔氏去世时,包綖悲痛欲绝,连夜赶回奔丧,披麻戴孝如丧考妣,以此报答长嫂的养育之恩。

赞(398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咀嚼英华网»包拯60岁生日时感叹自己无子,儿媳突然跪地:您有儿子,快1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