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mkdir():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27

Warning: file_put_contents(./cachefile_yuan/jnsjmc.com/cache/dd/a1ed8/71a04.html):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in /www/wwwroot/zhenghe1718.com/func.php on line 115
宁夏:走进家门口的就业站点

家无二主网家无二主网

宁夏:走进家门口的就业站点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聚焦群众“就业难、办事远”的痛点,集中打造24家“家门口”的新时代就业创业服务站,将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技能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事项“打包”送到居民身边,用“一站式”便捷服务打通基层就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连日来,记者走进这些就业站点,探寻其服务模式,讲述群众身边的就业故事。

银川市西夏区朔方路街道宁安巷社区“琴姐编织社”的成员赶制订单。 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摄

“4050”人员的“逆袭”

宁夏日报记者 杨超

8月18日清晨,41岁的宁学梅早早来到社区打扫卫生,如今能把网格图背得滚瓜烂熟的她,曾经的世界里充斥着“小宝该喂奶了”“大宝作业还没改”。那时,她摸着口袋里仅剩的几十元钱,心里像被什么堵着。尤其是小儿子上幼儿园后,空荡荡的家里只剩她和一堆家务活。她也曾想改变,特意穿了压箱底的西装去人才市场找工作,却屡屡被“年龄35岁以下”的招聘牌拦住。

无奈的她向银川市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紫阳社区求助,不久后她接到一个电话:“社区在招聘公岗,你要不要过来试试?”这个电话像根火柴,点燃了她就业的希望。

银川市金凤区枫林湾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高明霞为居民办理业务。 宁夏日报记者 杨超 摄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龄人员的求职需求逐渐上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4050”人员,由于身体条件、技能匮乏、求职渠道狭窄等原因,面临就业困境。为此,宁夏回族自治区多措并举,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动态服务等,大力支持他们“逆袭”。

连日来,记者采访了和宁学梅一样实现就业“逆袭”的“4050”人员,发现他们各有各的就业门道。

初到社区,宁学梅也曾面临很多困难:入户登记租户信息被拒绝,租户边说边扭头就走:“我住哪儿关你什么事?”但她没有退缩,一直等到租户下班,边递上一瓶水边解释说:“我就是想登记清楚,万一您有事,奶茶视频APP也能帮忙搭个手。”愣住的租户配合登记了信息。

宁学梅也曾被怼,居民因楼上漏水吵得不可开交,她去调解,刚开口就被怼:“你一个在家带娃的,懂什么?”第二天,宁学梅拎着亲手做的南瓜饼又来到居民家,3天后,两户居民在她的调解下握手言和。

今年,金凤区招聘社区工作者,具有丰富社区工作经验的宁学梅顺利被录用。当被问及为什么能打赢就业翻身仗时?宁学梅指着墙上的网格分布图说:“赢在敢承认自己‘不会’,然后不放弃,一点点学起来。”

45岁的“全职宝妈”吴小娟就业逆袭的诀窍是掌握技能。孩子长大后,吴小娟渴望有份工作,实现经济独立,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今年4月,当知道金凤区贺兰山中路西湖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开展高级(美容师)皮肤管理师培训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最基础的美容美甲知识学起,吴小娟认真钻研各类彩妆技法和美甲艺术,利用课余时间反复练习,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技能。随后,吴小娟顺利完成培训课程,并凭所学的一技之长,与朋友一起开了美甲店,目前月工资5000多元。

“这可不是简单的家务,对婴儿和产妇的照顾是专业活儿,奶茶视频APP经过培训考证才能上岗。”张丽霞说,她原本失业在家,经济压力让她渴望找到一份既能兼顾家庭又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今年,她得知西湖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组织“好宁嫂”巾帼家政育婴员技能提升培训,便报了名。培训期间,张丽霞认真听讲,课后反复练习,还把学习要点记在本子上。目前,张丽霞通过了考核,获得了结业证书,“我找了一个照顾婴幼儿的工作,月入6000多元。”

银川市贺兰山中路西湖社区举办“好宁嫂”就业培训。 宁夏日报记者 杨超 摄

过去,一些大龄求职者往往通过熟人介绍或在马路边蹲点,才得到一个临时活计。如今,“4050”人员进入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后,可以登记就业意愿、参加技能培训、获得岗位推荐。

51岁的臧书城家有4口人,自从到银川市后一直未能找到稳定工作。今年,他带着满满的焦虑来到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满春园社区寻求帮助。社区就业专干了解他的情况,登录就业信息服务平台为他寻求适合的岗位,并积极为他推荐岗位。目前,臧书城已经在宁夏四季青冷链物流有限公司找到稳定工作。

同样,54岁的乔炳刚失业后,因年龄偏大迟迟没有找到工作,家庭经济压力很大。他来到满春园社区求助,社区就业专干四处联系,为他推送适合的岗位信息。最终,他成功在家门口找到了库管员的工作,“社区帮了我大忙,让我找到了工作,也让我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为就业困难群体铺路打气

宁夏日报记者 马忠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多地就业服务站聚焦就业困难群体,围绕个体经营扶持、技能培训赋能、就业帮扶机制建立等方面,打出精准服务“组合拳”,帮助困难群众实现就业创业梦想,为他们的生活注入新希望。

“本来是来社区参加居民活动的,没想到顺手就给自己和孩子问了个摘枸杞的活儿,离家近、待遇也合适,这趟来得值。”8月17日,同心县豫海镇清水社区居民张桂萍满脸笑容,跟邻居分享着自己的喜悦。像她这样在家门口找到工作的居民不在少数。今年,清水社区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家门口就业”的基层治理模式,把开发“小岗位”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截至目前,社区已帮助8名居民申请到了公益性岗位。

44岁的马淑娟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作为单亲妈妈,她独自照顾着10岁的残疾女儿,生活曾一度跌入谷底。“那时候,日子是碎成渣的。”马淑娟说,女儿因出生时大脑缺氧导致神经受损,至今不会说话不会走路,生活无法自理。离婚后,她既要照顾女儿,又要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压力大得喘不过气。清水社区工作人员顾月华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她申请了公益性岗位,还协调将其女儿纳入社区困境儿童帮扶体系。如今,马淑娟每天在社区参与文明宣传、环境整治等工作,生活有了稳定保障。“这份工作让我对未来的日子有了‘干劲’和‘奔头’。”她的话语里满是感激。

好政策离不开广宣传。为了让更多就业困难人员了解并享受政策红利,清水社区创新宣传方式,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传播网络,确保政策信息“飞入寻常百姓家”。线上,通过居民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高频次推送招聘信息和就业扶持政策,用通俗易懂的图文讲解认定条件、申请流程及帮扶措施,方便群众随时查阅。线下,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发放宣传手册,举办政策讲座,提供“手把手”指导服务。

“以前不知道有这么多帮扶政策,现在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讲解,还帮我申请了公益性岗位,真的太感谢了!”一位居民的感慨,道出了政策宣传的实效:让就业政策从“文件里”走到“群众中”,切实提高了政策的知晓率和申请率。

在银川市兴庆区前进街银华社区,就业服务站同样将技能培训作为帮扶困难群体的重要手段。

“张姨,学做什么能添点收入?”课程开办前,工作人员逐户走访,摸清居民的兴趣和需求,最终确定了护手霜制作、艾草锤制作、书法、花馍制作等实用易上手的课程。尹少军因行动不便长期失业,在社区工作人员的鼓励下尝试学习艾草锤的制作。掌握技能后,社区帮他联系销售渠道,如今他每月能靠手艺增加收入。“多亏你们劝我试试,日子有奔头了!”他笑着说。社区里,一些独居老人参加花馍制作课后,常把作品带到社区分享。

对于有创业意愿的困难群体,银华社区就业服务站提供“一对一”帮扶。王威一家想开便民小店,但缺乏经验和资金。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沟通,帮他梳理创业思路,协调低价租赁社区闲置铺面,并协助办理营业执照。“当时你们一句‘有啥想法尽管说’,真是给了奶茶视频APP莫大的勇气。”如今,王威的小店已步入正轨,家庭收入稳步提升。视力残疾的王淑萍曾因身体原因长期失业。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倾听她的想法,最终帮她对接辖区盲人按摩店,成功实现就业。“现在有了稳定收入,心里踏实多了。”王淑萍说。

公益岗上的“新活力”

宁夏日报记者 杨超 实习生 王淅坤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娃,又能踏实挣钱,公益岗挺好的。”8月18日,银川市金凤区上海西路街道银新苑南社区服务大厅里,“90后”马艳坐在便民窗口的岗位上,为居民办理居住证明。

随着“家门口”就业创业服务站在宁夏各地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选择基层公益性岗位。他们带着青春视角与创新思维,不仅为自身找到就业支点,更给社区服务注入了新动能。

“本社区户籍,属于失业、低保家庭、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年龄在18岁至50岁均可来社区申请。”银新苑南社区就业专干介绍,作为政府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的托底保障,公益性岗位正通过“人岗精准匹配”机制,吸引年轻人驻足。

“家人起初觉得大学生去社区‘屈才’,但我觉得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最能长本事。”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枫林湾社区的“90后”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孙亚宁颇具代表性。连日来,记者采访了解到,年轻人选择社区公益性岗位的理由多元而务实。有的看重“就近服务”能兼顾工作与家庭,有人视其为观察社会的“一线窗口”,更有人直言“能帮居民解决一件小事,比坐在办公室有成就感”。

“刚入职时,我连‘4050’就业困难补贴是啥都不知道。”马艳说,是社区每月2次的业务培训让她快速成长,社保政策解读、线上业务办理、应急处理等课程轮番“上阵”,让她如今不仅能熟练为居民解读政策,还整理出“4050”补贴线上申报流程图分享到社区群里,让居民少跑腿、好办事。“从好奇懵懂到独当一面,入户走访时帮居民解决诉求的瞬间,最有成就感。”兴庆区解放西街街道办事处“95后”周文健的感悟,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成长轨迹。而银新苑南社区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王静则看中了公益性岗位的“就近”便利,上班处理居民诉求,下班转身就进家门,给娃做晚饭、辅导作业也不耽误。银新苑南社区党委书记秦娜透露,该社区已通过公益性岗位帮助13名本地年轻人就业,其中7人成长为社区中坚力量,6人经岗位锻炼找到更适配的工作。

年轻人的加入,让社区服务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创新”。枫林湾社区“95后”高明霞发挥短视频特长,将养老政策、医保流程拍成“一分钟小课堂”,让老年人轻松看懂。她还通过数据分析辖区需求,推动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老年智能机培训”等精准服务。这些年轻力量还策划了“社区青年志愿服务日”“邻里市集”等活动,让更多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正如王静所说:“看到居民脸上的笑容,再忙再累都值。”

赞(777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家无二主网»宁夏:走进家门口的就业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