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上班,晚上学艺!市民夜校“圈粉”外国友人
夜幕降临,杨浦区文化艺术中心的教室内,灯光陆续亮起。来自上海财经大学的留学生穆罕默德正跟着非遗传承人王柱庆学习绵拳。“翻掌要稳,沉肩要松”,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耐心讲解。穆罕默德之前接触过太极拳,如今在夜校初次体验绵拳,他兴奋地表示:“中国文化真的很深奥!”
这𰶭月,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杨浦文化艺术中心分年秋季班正式开课,全区个教学点位、53门课程,还推出全市首个“留学生定制班”,打造出了一场又一场独具特色的学习体验。“工作、生活、学习三不误”成为现实。
非遗走进夜课堂
文化交流无国界
杨浦区拥有百年大学的历史文化底蕴,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余所高校在此集聚,使得这里汇聚了全上海三分之一的留学生。
如何为这些“异乡人”做好文化服务,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他们的生活?今年,杨浦区分校特别开设的“留学生定制班”是一次尝试。
本次“留学生定制班”经过精心设计,实现“动静双维”:国家级非遗项目绵拳、曹素功墨锭制作技艺两门课程,展现武学智慧与匠心传承;区级非遗项目扯铃子、敦煌壁画线描技法,传递的是传统杂技趣味与古典美学韵味。课堂中还配备了翻译人员和志愿者,帮助他们无障碍地理解教学内容。
德国留学生莫里斯参加的是敦煌壁画线描技法课。他是市民艺术夜校的“老朋友”了,上学期他报名了国画课程,如今则对另一门“笔尖上的艺术”产生了兴趣。在他看来,课堂上笔与纸面摩擦出的“沙沙”声、笔下画出的一朵朵神秘而美丽的“宝相花”,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种别样温柔,“中国传统文化让人着迷,千年前的艺术至今依然生动。”
这些课程不仅是一种技艺传授,更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许多留学生表示,他们之前大多是通过书本或视频了解中国文化,而夜校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亲手实践、沉浸式感受。“我们真诚希望,通过定制课程,让留学生沉浸式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杨浦文化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课程扩点提质
艺术融入城市生活
除留学生定制班的课程内容外,本次秋季班还涵盖了非遗、艺术、运动、生活美学等多个领域。不少课程将触角延伸到了商圈、园区等多元空间,真正实现“艺术就在身边”。
百联滨江购物中心教学点,是今年新加入的教学点位之一。其绒线钩织课吸引了不少年轻白领和退休阿姨,大家围坐一桌,跟着老师学习针法,闲聊声中一件件小织物逐渐成型。而在位于五角场的缘聚青年教学点内,茶艺品鉴初阶班则弥漫着淡淡茶香。家住附近的张女士坦言:“以前白天上班、晚上上课,因为上课地点远,每次回家就很晚了。现在在家门口的商场里就能学茶艺,下课后早早到家,不会太影响休息,很惬意。”
对许多如张女士一样的上班族来说,晚上的一堂艺术课已成为调节身心的最佳良药。在长阳创谷工作的白领李女士,在园区内的杨浦区图书馆平凉分馆报了名。“我参加的是插花课,上课方便,下班后步行可达,既能满足我的艺术需求,又能缓解工作压力,感觉上课后人会变得更放松。”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教学点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开设线上日语班,让市民在家也能学习语言、了解文化。此外,朵云书院·复旦管院店、沪东工人文化宫等一批教学点也纷纷推出中国山水画、声乐、动物素描、爵士舞等多样课程,满足不同市民的个性化需求。
惠及万千市民
艺术滋养城市夜晚
自上海市民艺术夜校杨浦分校自开办以来,始终坚持以普惠性、公益性为原则,推动艺术教育融入市民日常生活。本次秋季班预计受益人次将达人,真正实现“艺术惠及大众”的目标。
“课程设计既要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也要兼顾当代生活的应用。”杨浦区文化艺术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比如发型设计、钩织、日语等课程,都力求贴近年轻人的实际喜好和流行趋势。”
当课程陆续结束,学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有年轻人说,“我还会再来上课的,这里的夜晚让我感受到上海的温度和活力。”
未来三个月,这些艺术课程将持续点亮杨浦的夜晚。它们不仅是传授技能的课堂,更是连接人与人、人与文化的美好空间,让艺术真正成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