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记者 程俣薇 文/图
近日,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内人头攒动,两件刚刚揭开神秘面纱的古代青铜器吸引了众多考古爱好者与市民的目光。这两件来自夫余国的青铜鍑与青铜锸,不仅是吉林省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的重大成果,更以其完整的器型和明确的历史归属,为夫余国文化研究提供了关键线索,填补了区域考古研究的空白。
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青铜锸
今年4月,榆树市育民乡三义村村民赵某在整理家中物品时,想起早年自家挖菜窖时意外发现的两个“老物件”。这两件器物通体呈青绿色,表面布满岁月侵蚀的痕迹,虽不知其具体来历,但赵某凭借朴素的文物保护观念,意识到它们可能具有重要价值,随即决定将其上交给文保部门。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到文物上交信息后,立即组织考古专家赶赴榆树,对两件器物展开专业鉴定。经过细致的形制比对、纹饰分析与年代测定,专家们一致认定,这两件器物分别为青铜鍑和青铜锸,是东北地区古代民族政权夫余国的典型遗物,其年代可追溯至汉代。尤为重要的是,这两件青铜器器型完整,无明显破损,青铜鍑的腹部纹饰清晰,三足稳固;青铜锸的刃部虽有磨损,但整体保存状况良好,与吉林市帽儿山夫余墓地出土的同类器物形制高度一致,属于夫余国高等级墓葬的随葬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研价值。
为进一步探寻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迅速组建专项考古团队,于文物鉴定完成后,在榆树市育民乡三义村展开为期一个月的系统性考古勘探工作,现已明确三义村墓葬范围,为后续发掘及研究奠定基础。
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义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此次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展出的青铜鍑具有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因素,常用于烹煮和盛放食物,体现了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特色;而青铜锸则是中原农耕文明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翻土耕作,是农耕生产的关键器具。”他进一步补充道:“将吉林省以往的考古工作与此次发现对比可见,这两件文物清晰揭示了夫余国与中原王朝以及周边民族(如鲜卑)的交流互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实证。”
夫余国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494年存在于东北的古代民族政权,其文化遗存的分布与演变,一直是东北考古研究的重点课题。此次青铜器的发现地榆树育民乡属拉林河流域,这是首次在这一流域发现该类遗存。这两件文物的出现为解决夫余疆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材料。
展览首日,大家驻足玻璃展柜前,仔细端详着这两件跨越千年的文物,不时拿出手机拍照记录,或与同行者交流讨论。专程带着孩子来参观的市民王先生表示:“这样的展览特别有意义,能让孩子近距离接触历史文物,比单纯看书本生动多了。刚才孩子还问我青铜鍑是怎么用的,我结合展牌上的介绍给他讲解,他听得特别认真,也培养了他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我是专门从吉林市过来的,早就听说要展出夫余国的青铜器,今天终于见到了实物。”市民李女士一边对照展牌介绍仔细观察青铜鍑的纹饰,一边说道,“以前在历史书上了解过夫余国,但总觉得很遥远,今天看到这两件文物,尤其是知道青铜鍑是游牧民族使用的器物、青铜锸是农耕工具,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当时不同文明的交融,特别直观。”
据了解,这两件夫余国青铜器将在长春历史文化博物馆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题展出。此次榆树夫余国青铜器的发现与展出,不仅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到东北古代文明的魅力,更彰显了文物保护工作中群众参与的重要性。从村民主动上交文物,到考古团队深入勘探,再到文物公开展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敬畏。此次榆树夫余国青铜器的发现,也让人们对夫余文化的后续研究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