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理论周刊丨“人工智能+” 全球合作彰显大国担当

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全球竞争力

编者按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人工智能已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焦点、大国博弈的重要变量、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9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向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时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演进,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治理,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继此前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后,9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推进“人工智能+”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国经济时报围绕“人工智能+”行动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约请智库专家深度解读。

核心观点

应坚持“以合作促发展,在发展中求合作”的全球合作理念,为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兼具开放性与自主性的中国方案。

我国提出的“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方案,不仅关乎自身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更将推动人工智能在全球广泛普惠应用,为应对全球智能鸿沟、完善治理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

■单志广 房毓菲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重塑全球竞争格局、驱动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引擎,但其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突出,治理规则碎片化、智能鸿沟扩大、技术霸权抬头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各国共同发展的突出障碍。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人工智能+”全球合作作为六大重点行动之一,围绕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两方面任务,坚持智能向善,把人工智能作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广泛开展人工智能国际合作,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让更多国家和人民共享技术进步带来的发展机遇。奶茶视频APP认为,应坚持“以合作促发展,在发展中求合作”的全球合作理念,为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发展提供兼具开放性与自主性的中国方案。

“人工智能+”全球合作将筑牢共同发展的坚实根基

从全球形势看,“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有助于推动更高水平的国际开放合作,为解决当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诸多共性挑战提供了新路径。2025年8月,联合国通过决议设立“人工智能独立国际科学小组”和“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对话”机制,凸显了全球多国加强AI合作、弥合数字鸿沟的积极诉求,标志着国际社会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达成前所未有的共识。相关机制将综合考虑人工智能的社会、经济、伦理、文化和技术影响,有利于形成公平和包容的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框架,促进联合国会员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建设,并充分惠及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意义深远。坚持智能向善,将人工智能打造为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是我国立足全球视野做出的重要战略抉择,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使命担当。

从技术创新维度看,开放合作是打破创新孤岛的重要选择。我国以支持人工智能开源社区建设为抓手,推动人工智能模型、数据集等创新资源有序开放,加快构建面向全球开放的开源技术体系和社区生态,持续降低全球技术创新门槛,以开放姿态促进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协同进步,为弥合全球智能鸿沟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从治理体系维度看,多边协同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关键路径。我国始终坚定支持联合国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发挥主渠道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相关协议落实,主动推动人工智能治理国际交流和对话,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持续加强治理规则、技术标准等对接协调,从技术追随向规则塑造转变,为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筑牢制度屏障。

从价值引领维度看,伦理先行是规范发展的根本遵循。我国坚持将技术伦理融入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全过程,

在技术交流合作中同步传递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伦理规范与价值理念,引导人工智能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为全球人工智能伦理建设提供鲜明价值导向,推动全球科技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网络

中国担任2024年至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以下简称“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以来,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深化科技与创新合作。在中国愿景引领下,人工智能成为上合组织合作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今年5月,2025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人工智能合作论坛在天津举行,论坛发布了《中国—上合组织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建设方案》,邀请上合组织成员国共建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围绕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推动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合作对接、促进人才交流培育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应用。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应通过精准分层的行动策略和差异化合作路径构建广泛的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网络,根据合作对象的特征划分合作重点,彰显在发展中求合作的务实态度。

一是与美国的合作,应坚持奉行“斗而不破”的原则,推动人工智能从“零和博弈”转向“正和共赢”。2025年5月,美国商务部出台《AI芯片出口管制指南》,将使用华为昇腾系列芯片的企业纳入管制范围,并细化对中国AI芯片的出口管制规范;2025年7月,特朗普政府发布《赢得AI竞赛:美国AI行动计划》,明确将对抗中国等竞争对手作为目标,通过强化出口管制限制中国获取先进AI芯片,试图从技术源头遏制竞争对手发展。在此背景下,中美人工智能合作面临诸多挑战,核心是要清晰划定安全红线与合作边界,在竞争中谋合作、于协作中守底线。然而,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美国科技巨头宣布接入我国深度求索(DeepSeek)的开源模型,表明在商业利益驱动和技术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中美在非敏感领域的合作依然存在空间。应在非敏感领域主动推进开源生态共建,加强与相关企业及机构的技术交流,建立健全沟通协调机制。在合理利用国际技术资源的同时,持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开放创新”与“自主可控”并行的发展格局。建立健全技术合作安全风险动态评估机制,确保合作始终在安全框架内推进,坚决维护国家技术安全与发展权益。

二是与欧盟的合作,应以规则互认与标准共建为突破口,在尊重各自监管框架的基础上寻求最大公约数。主动搭建多边及双边协商平台,深化与欧盟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对话沟通。针对数字市场监管、数据跨境流动等规则差异领域,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原则,探索建立适配性协作机制。深度参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构建,在伦理审查、安全评估等共性问题上凝聚国际共识。协同推进技术标准对接,在关键技术领域联合推动国际标准制定,提升规则协同水平,为双边合作扫清制度障碍。2024年5月,中法两国发表关于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的联合声明,体现了在AI伦理、安全和治理等根本问题上的理念契合,为中国与欧盟的人工智能治理合作提供了范本。2025年7月,中欧数据跨境流动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布鲁塞尔举行,双方同意设立工作组,就汽车领域数据跨境流动开展合作,这一进展为破解欧盟GDPR与我国数据安全法之间的规则差异提供了务实路径。

三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及东盟、非盟国家的合作,应以能力共建为合作核心,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和应用共同体。加大对相关国家人工智能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及基础设施支持力度,帮助其构建人工智能发展能力。围绕产业实际需求搭建协作网络,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分工协作,输出算力、算法等服务能力,共同开发适配当地发展需求的应用场景,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完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强化政策协调与研发协同,打造“技术赋能—产业升级—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助力相关国家加速数字化转型。当前,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以广西为例,在广西凭祥的跨境电商产业园,东盟小语种主播介绍的商品信息正在被收录到东盟语料库,极大促进了区域贸易便利化;中越友谊关智慧口岸上线AI识别相机和AI算法,实现了自动货物查验和风险预警,监管效率大幅提升;五象云谷AI智算产业园规划建设了中国—东盟万卡算力集群,为东盟提供AI算力租赁业务,推动算力服务、AI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深度共享。今年以来,中国—老挝、中国—马来西亚人工智能创新合作中心相继签约成立,旨在系统化提升当地人工智能基础能力,聚焦区块链、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重点关注技术研发、跨境合作、数字生态培育及成果转化,通过技术赋能推动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智能化转型。这些合作并非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根据当地需求定制解决方案,正在形成互利共赢的跨境产业大市场。

从短期看,分层次、差异化合作策略能够有效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从中期看,技术开源、标准协同与能力建设的多轨并进,将持续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包容普惠的全球人工智能秩序。长远而言,这种以合作促发展的模式,将重塑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合作内涵,让人工智能真正造福全人类。

一言以蔽之,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自掌控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承受技术割裂带来的后果。我国提出的“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方案,不仅关乎自身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更将推动人工智能在全球广泛普惠应用,为应对全球智能鸿沟、完善治理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在以合作促发展的道路上,我国将继续秉持开放、合作、包容、普惠的理念,与世界各国携手书写智能时代发展新篇章,携手共建智能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

(单志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未来产业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房毓菲,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智慧产业处副处长、副研究员)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运城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