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产品标签、一个用剩的空瓶,为什么能卖上百元?揭露网络假货“洗白术”

一张“始祖鸟”冲锋衣的产品标签和同品牌鞋盒,标元上下;“海蓝之谜”护肤品的空瓶,标价几十元元;“爱马仕”“香奈儿”等奢侈品牌不同规格的手提纸袋,报价十几元到几十元……一段时间以来,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出现大量知名品牌尤其是奢侈品牌的产品标签和包装。
二手交易平台上,看似无用的服饰标签、包装袋,标价却很高
为什么看似无用的标签和包装,能卖出上百元的高价?
二手标签买卖?“洗白”假货
知名品牌的标签和包装待价而沽,最主要的目的是“洗白”假货。
在二手交易平台,有售假者主动表示,其销售产品用的是“正品包装”。一名兜售“始祖鸟”保暖衣的卖家毫不讳言自家产品是假货,只不过是“代购级”的“高仿”产品,使用正品同款面料,洗护方式都参考正品。作为产品的加分项,他家的产品使用了专柜手提袋,购买后如果退换货丢失或损坏手提袋,要扣元。
卖家承认他销售的是使用正品包装袋的假货
“正品包装袋比较多,所以在二手市场叫价也就几元到几十元钱,而服装的标签、化妆品及香水的空瓶相对较少,所以售假较高。以‘始祖鸟’的标签为例,一度二手交易价格超元。”知情人士透露,这类看起来已经没用的二手商品主要有两个去处:
其一,不法商家将品牌服饰的正品标签挂在假冒商品上,或者将假冒化妆品灌装进正品包装瓶中,然后冒充正品销售。一件成本价一两百元的服装,使用正品标签后,售假可高达上千元。如果消费者对正品的工艺、材质不熟悉,仅凭标签或包装鉴别,很容易上当。
其二,有些服饰标签、包装袋被用在走私货上。部分境外代购人员购买产品后,为规避海关监管,会拆除产品的标签,假装为自用产品;入境后,为了表示产品是全新的,就通过二手平台收购正品标签和包装袋,继续出售。
不论哪种用途,二手标签涉及的都是灰色产业链乃至违法行为。可不论销售二手标签和包装的卖家,还是提供交易空间的平台,都未对此加以注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卖家和平台已然成为售假者及走私者的“帮凶”。
“奥莱柜姐”带货?公然售假
知名品牌的标签和包装高价销售,揭开了制假者的新动向。同时,售假形式也伴随新的消费形式出现了变化。
随着直播电商兴起,一批以“奥莱柜姐”“品牌柜姐”为关键词的账户出现在社交平台,直播带货。这些主播往往声称自己是知名品牌专柜的员工,能够以内部价拿到商品,奥特莱斯折扣价叠加内部价,所以销售的产品价格比官方渠道便宜很多。
可只要观看一段时间这类“奥莱柜姐”的直播,就会发现产品疑点重重。比如,正宗的“品牌柜姐”大多只负责某个品牌的产品销售,但在直播平台,很多“柜姐”会同时介绍数个品牌的产品。如果消费者询问,她们或是搪塞“我们是不同柜姐一起直播,互相介绍”;或是表示“我们是品牌的代工厂”。
为验证“奥莱专柜”售假,记者特意从自称某品牌“奥莱代购”处购买了一件衬衫,定价是原价/10。下单前,记者询问客服真伪,客服表示:“衣服有水洗标和吊牌……因为价格的原因,去除了敏感信息和logo……建议当成同款自制”。当记者收到实物时,发现做工极差,属于“一眼假”,与所谓的“奥莱专柜”没有丝毫关系。
发货前,“奥莱柜姐”表示是“定制同款”
调查发现,以“奥莱柜姐”为噱头的直播间往往人气不低。这些直播间里除了有主播的花言巧语,还存在“展示正品,发售假货”、使用正品的标签、包装等为假货背书等现象。部分主播还用谐音或形似字指代知名品牌;或者用“原厂出品”“避免公司查处,不能说品牌名称”等方式,逃避监管。
奢侈品鉴定?也是套路
如果说直播间的“奥莱柜姐”属于公然售假,那么社交平台上以“经验分享”“讲故事”等形式出现的售假行为更具隐蔽性。
这类售假往往出现在以“种草”“经验分享”为主要内容的社交平台上,帖子的标题以“品牌鉴定法宝”“男朋友送了一款名牌包包,姐妹们帮我看看真假”“背了高仿出门,没想到……”等居多,看似知识分享或个人生活经历分享,但暗藏玄机。
在“品牌鉴定法宝”类帖子中,博主看似在介绍知名品牌的真伪鉴定方法,其实是推销自家的高仿品,强调高仿品的细节逼真。帖子的评论区有不少人留言询问“哪里买同款”,作者会私信回复,介绍购买渠道。
还有一些帖子以“男朋友送了名牌包,姐妹们帮我看看真假”或“男朋友送了名牌包,背了好久才发现是假的”为主题,配图是假冒名牌产品的各种细节,根本目的仍旧是暗示他人这款假包做得逼真,然后通过评论导流到平台外进行交易。
无独有偶,那些“背了假包出门,没想到……”“穿了假冲锋衣去户外,结果……”为主题的帖子,看似表达尴尬,本质仍旧是暗示假货为高仿品,吸引他人购买。
“送假包”“用假包”“穿假衣”等,已经成为新的售假引流话术
这类“讲故事”帖子通常会在评论中,明示或暗示销售渠道
调查发现,不少网民对这些新型售假话术已经不陌生,有些“知假买假”者还与售假者达成了默契——主动询问“讲故事”博主的购买渠道。可见,隐蔽的售假产业链其实并非无法识别,平台也不该再放任这些违法现象。
【记者手记】
名牌标签被炒至上百元、“奥莱柜姐”直播间充斥“一眼假”商品、社交平台“鉴定帖”暗藏售假玄机……这些新型售假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和正规品牌商的权益,而且折射出平台监管的缺位。面对翻新的造假售假手段,平台若持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疑将沦为违法产业链的“帮凶”。
平台作为交易与社交的重要载体,并非法外之地,也不能推卸责任。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平台内经营者侵犯知识产权的,应当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终止交易和服务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可见,面对新型售假手段,平台不该也不能用“无法鉴别”“技术难”“成本高”等作为疏于监管的借口。
其实,新的造假行为已经形成了套路,只要平台愿意,完全有能力“有的放矢”加强治理:一方面,升级算法监测系统,对“产品标签”“空瓶”等看似无用却定价异常的商品、对“剪标”“同款定制”等模糊表述,以及“鉴定”“求辨真假”等可疑内容,建立预警机制,配合人工审核,从源头斩断售假信息发布。另一方面,完善投诉处理流程,鼓励消费者投诉举报,对售假账号采取封号、追责等严厉措施,并与品牌方、监管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斩断售假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