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黄埔区将打造一个AI时代的“虚拟开发区”,深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协同发展。9月11日,该区举行2025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大会,正式对外发布了该区在全国首创建设的可信AI先进赋能平台“湾区智城”,为“虚拟开发区”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
黄埔区内企业众多,规上企业数量稳居全市第一,各大产业集群每日产生海量数据。据悉,“湾区智城”定位为面向黄埔区内企业的普惠AI赋能平台,企业借助该平台可享受更低的算力成本、更可信的数据支撑,还可安全自由地开发和交易AI智能体和数据产品。
而黄埔区也将通过“湾区智城”平台,有效沉淀运用各大产业链上的数据资源,突破数据的应用和流通壁垒,进一步引导和聚集区内新型产业,并立足黄埔打造辐射大湾区的 AI 产业共性平台。
可信AI先进赋能平台“湾区智城”正式发布。
企业可获AI定制方案
还能“边用边赚”
AI智能体正以惊人的速度进化,不少中小企业也因此陷入“AI焦虑”,既担心错失技术红利,又烦恼成本投入大、研发门槛高等问题。千行百业的大模型井喷,数据噪声、语料投毒、模型幻觉等新型风险也相应产生。
黄埔区顺势而为,由科学城集团旗下数科集团在全国首创建设可信AI先进赋能平台“湾区智城”。据了解,“湾区智城”的核心特质是“可信”,为数据交换、流通和共享创造一个安全可控的环境,将可信算力服务、可信智能体服务与可信数据空间融于一体,通过融合“数据、算力、场景”等关键要素,激活区内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的场景价值,最终形成“数据筑基、场景赋能、模型落地”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模式。
以打造黄埔区“半公益、半市场”的国有平台为纽带,“湾区智城”将形成“产业数据沉淀—大模型训练—跨行业赋能—新数据反哺—AI产品流通交易”的正向循环,为中小企业提供使用AI的高性价比落地方案。
围绕这一机制,“湾区智城”计划打造五大中心,即可信AI算力服务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可信AI中试基地、可信AI创新中心、人才孵化中心,并以需求为导向培养人工智能产业人才。
企业将获得“一站式”AI定制方案。基于海量的数据资源和广州数据交易所(黄埔)服务专区等资源,“湾区智城”可为客户提供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咨询、数据资产入表、数据交易等数据全栈服务,并提供图形化开发工具、行业知识图谱、测试数据沙箱等开发和测试环境,帮助企业开发大数据产品,并持续向大模型“喂料”训练,让AI智能体越用越聪明。
在“湾区智城”,企业可以将训练出来的AI行业模型以及基于此开发的智能体进行“上架”交易,真正实现“边用边赚”。“湾区智城”平台还可把每一次落地后的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后,沉淀为标准化数据产品。
“湾区智城”平台负责人郭智聪表示,“奶茶视频APP希望提供低门槛的研发平台,企业可享‘零租金算力+营收分成’优惠扶持,实现‘带着创意进来、带着AI智能体出去’,加速把实验室里的灵感变成生产线上的新质生产力。”
嘉宾现场体验AI机器人产品。
数字员工“智小瞳”亮相
探索人机协同新范式
在生态大会当天,科学城数科集团数字员工中心自主孵化的企业AI全新物种——数字员工“智小瞳”重磅亮相。作为国内首个定位第五级AGI——“组织者”阶段的产品,“智小瞳”具备理解使命、组织资源、自主行动、智能组队并交付结果的特性。
与传统AI产品不同,“智小瞳”并非简单的问答机器人,而是常驻在企业通讯录中的组织成员。例如,当会议冲突时,“智小瞳”能数字分身协助参会;当需要准备海量的行业资讯时,“智小瞳”将变成资讯情报助理,帮助筛选全网实时资讯。
大会现场演示了“智小瞳”自主构思会议主题、组织企业成员头脑风暴、将用户想法付诸实践等全新能力。数字员工产品研发负责人熊旭东介绍,企业数字化转型正在从传统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进入以智能体为核心的全新阶段。
会上,“湾区智城”联盟产品启动暨人工智能联合产品正式发布,腾讯、阿里云、新华三、海康威视、图灵带来了各类AI技术创新应用,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展现强大的创新能力和产业潜力。
“奶茶视频APP不仅帮助科学城集团丰富内部各种AI场景的落地,也把沉淀下来的一些能力和成功方案,进一步辐射到黄埔区其他企业,从而帮整个区域里的企业,一起提升人工智能的水平,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腾讯云副总裁王麒表示。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战略发展华南区总经理谢天希望,未来借助黄埔区这一平台,持续在智能算力层面提供技术支撑,并推动阿里云计算、AI大模型能力和区内产业相结合,围绕高质量行业数据集建设、智能体创新应用等开展深入合作。
当然,算力是AI走向落地应用的第一步,目前“黄埔1号”智算推理集群一期项目已投入使用,可支撑大规模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黄埔区还率先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落地全省首个“东数西算”结对子合作。该区还派发1000万元“算力券”,进一步以“平价算力”助力AI项目先起跑、再加速。
为支撑人工智能技术规模化应用,黄埔区正积极布局“黄埔1号”智算推理集群,并携手部署南网中试基地与数据采集训练场,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全链条支撑体系。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莫郅骅 通讯员 郑嘉俊 潘妍滢 金哲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 梁炜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