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忠对话郭德纲,父子情深德云社三十年,这行没好人

相声界的“非著名”老艺术家郭德纲,用他半生的嬉笑怒骂,将传统艺术从濒临消亡的边缘拉了回来。他的人生,远不止舞台上的插科打诨,更是一部在名利场中坚守与传承的传奇。

故事的开端,要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天津卫说起。警察父亲和教师母亲,赋予了郭德纲规矩的家教,却也无法阻挡他内心对舞台的渴望。他记得,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跟着父亲去上班,在辖区的小剧场里,听着咿咿呀呀的京剧、评剧、河北梆子。那时的他,或许还懵懂,但艺术的种子,已悄然埋下。有趣的是,这个日后叱咤风云的相声演员,最初的梦想竟然是当一名厨师,这多少带着点孩子气的叛逆,也藏着他对未来选择的迷茫。青春的岁月,他对戏曲是如此的执着,八十年代末,他唱了五六年的戏,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摸爬滚打,积累舞台经验。凌晨四点,当城市还在沉睡,他就已经站在天津子牙河桥边,嘶哑着嗓子练功,那份苦楚,如今听来,都让人肃然起敬。

然而,命运的齿轮并非一帆风顺。初闯江湖,他尝尽了人情冷暖。二十几岁,儿子郭麒麟呱呱坠地,他却为了生计,不得不四海漂流,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照顾。那时的他,还没有功成名就,甚至连温饱都难以保障。更让他感到沮丧的是,外界给他贴上了“三无三俗”的标签,质疑声、谩骂声,如潮水般涌来。在安徽卫视做综艺节目,他从最初的四千块,一路被砍到一千,最后甚至被主咖一句“台上不怎么样,永远不会红”给彻底否定。那段日子,他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地想要融入,却始终无法得到认可。早年他对儿子充满了亏欠,郭麒麟出生时,郭德纲正值人生最忙碌、最辛苦的时候,对家庭照顾较少。

幸好,在最艰难的时刻,他遇到了张文顺先生。一句“不要听闲话”,如醍醐灌顶,让他幡然醒悟。他开始屏蔽外界的喧嚣,只关注那些支持他的人,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他开始佛系,变得平和,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也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真正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行业,认识这个世界。2004年,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他,他开始走红,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在教育儿子郭麒麟的问题上,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扮演着严父的角色,但从未真正动过手,而是用一种“外人”的视角,严格要求儿子,让他从小就在德云社这个小社会里摸爬滚打,适应外部环境。他深知,溺爱只会害了孩子。于是,他将郭麒麟托付给于谦,希望通过“易子而教”的方式,弥补自己“下不去手”的不足。孩子中学辍学,他接受了郭麒麟的决定,认为“没有意义”的教育不如让他开始演艺生涯。他支持郭麒麟发展演艺事业,因为他知道,儿子在相声方面“干不过”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郭德纲对德云社的未来,有了更深的思考。他将郭麒麟视为德云社的继承人,但并不强求。他允许徒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不反对他们直播带货,只要不耽误本职工作。他深知,人各有志,强扭的瓜不甜。对于相声行业,他始终保持着敬畏之心。他认为,说相声,天赋、兴趣、用功,三者缺一不可。他甚至带着几分自嘲地说:“说相声的,没一个好人”,这或许是对这个行业的一种调侃,也或许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如今,郭德纲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继续着他的相声事业。他热爱京剧,将京剧的元素融入到相声表演中,不断探索传统艺术的创新之路。他计划着再次去台湾演出,希望能够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他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曲,充满了意外和惊喜。

他的人生哲学,或许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名利场中坚守本心,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这不仅是他的人生信条,也是他对所有人的忠告。

张家界
上一篇:{loop type="arclist" row=1 }{$vo.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