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替代助力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

人民网记者 王绍绍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绿色低碳转型是保障能源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内生动力,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建设美丽中国提供重要支撑。
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具有多重意义。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能源转型研究主任杜尔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降低环境污染带来的公共治理成本,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清洁、安全的环境基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加稳健、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同时它还能增强本土能源供给能力、提升系统安全性,为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非化石能源供应力度,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加速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在甘肃,海拔3000米左右的戈壁滩上,连片的光伏板反射着耀眼光芒,11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将太阳能转化为源源绿电。据了解,该项目年均发电量17亿千瓦时,相当于57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在云南,金沙江上游水电规划“一库十三级”中的第13个梯级电站获核准,项目投产后,年均发电量预计达10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3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年排放量约863万吨。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1亿千瓦,同比增长50.8%;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1%。
“推动跨区域能源协同发展与产业、能源政策协调推进,是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在杜尔顺看来,我国能源资源与负荷分布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需要通过特高压输电、跨省区电力交易等手段,加快可再生能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实现“西电东送、北电南供”,缓解能源供需错配问题;让能源政策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产业培育相互促进。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多地依托资源禀赋,将新能源开发与当地产业结合,形成“绿电+绿色产业”的协同发展路径。
在山东威海,荣成市某水域上方,2.8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板下鱼虾成群。据了解,该项目年均发电量约2347万千瓦时,可满足两万户家庭一年用电,减排二氧化碳2.25万吨。同时,光伏板为鱼虾遮阳降温2—3℃,亩均增产一成以上。
在浙江宁波,风机与光伏板将风、光资源转化为源源绿电,梅山港区“风光储一体化”项目全面投运,该项目2024年以来累计发电超4000万千瓦时,相当于减少碳排放约2.4万吨。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下,港区用电成本显著降低。
“当前,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还面临可再生能源波动性强、部分地区化石能源依赖程度较高、关键技术发展‘瓶颈’待突破、制度与市场机制尚不完善等挑战。”杜尔顺建议,既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机制释放可再生能源的潜力,也要通过产业政策与社会政策化解转型过程中的阻力,还要强化能源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下一步将锚定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推动能源转型发展,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推动能源消费增量主要由非化石能源满足,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更好发挥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对完成‘双碳’目标任务的支撑作用。”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习生郭亦瑾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