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出圈”记③丨让革命历史成为可感可知的切身体验

本报记者 王晓颖
阅读提示
红色旅游迎来体验升级,游客通过观看实景演出、参与沉浸式互动剧等方式,从被动接受历史信息转向主动探索,实现了情感代入,让历史成为可感可知的切身体验。
4000多平方米的巨幅红绸化作铺天盖地的血海和冲天而起的红云,只见星光下,1000多盏灯在山野间闪烁流动,红军队伍在深山密林间穿行,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红旗……夜幕低垂,在江西省井冈山市红军剧场,一场以天地为幕、以山水为台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正在上演。
红色,是江西革命老区的底色。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组织发动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全省各地分布着大量见证革命战争、苏区建设等伟大成就的红色胜迹。
近年来,曾以静态展览为主的江西红色景区焕然一新,一批实景演出、沉浸式互动剧、数字博物馆等创新体验项目涌现,深度互动、亲身感受正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发展新引擎。
真山真水演绎红色历史
实景演出《井冈山》以井冈山革命斗争为主线,再现了井冈山时期红军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演出分为《血》《旗》《灯》《情》《火》《路》六个章节,充分运用山体投影、环绕声场和动态空间叙事等技术,实现集视觉震撼、听觉冲击与沉浸式体验于一体的效果。
井冈山华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国庆介绍,实景演出《井冈山》不同于井冈山固有的旅游项目,它把自然资源作为背景,把人文资源作为素材,在相互融合中通过艺术演出形式进行呈现,形成一种复合型旅游资源。
“《井冈山》的视觉体验与现场氛围非常令人震撼。”来自山东的游客陈宜学激动地对记者说,整场演出利用山形地势进行表演,加上灯光的独特设计,整个环境“活”了起来,这种“真山真水真感情”的体验是封闭剧院无法提供的。
据统计,实景演出《井冈山》从2008年10月1日首演至今,共演出3600余场,观众总计50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达上亿元,已成为井冈山红色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
除了实景演出,近年来,井冈山市还通过AR、VR、MR及三维建模等数字技术打造数字博物馆、推出情景体验课和数字体验馆、编排红色沉浸式情景剧《星火》,形成独特的沉浸式教育实践项目。
记者了解到,2024年,井冈山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589.5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0.46亿元。
在沉浸式体验中触碰历史脉搏
在南康古城,由庐山市新业文旅打造的红色沉浸式互动剧《夺城》近期吸引了不少游客。随着“营长”喊出“今天有血性的,是个中国人的,就来报名参加部队!”的铿锵号召,现场观众纷纷“应征入伍”,分组执行“乔装进城”“智取岗哨”等互动任务,一秒“穿越”到1938年的星子县,重温那段抗战历史。
游客陈敏告诉记者,在互动环节,她参与了一些简单的集体任务,虽然知道是在演戏,但当时的紧张感和使命感是真实的。“在互动演出中,能近距离看到演员脸上的细微表情、额头上的汗珠、坚定的眼神以及因激动而颤抖的双手,感觉自己与他们成了真正的‘战友’。”
近年来,江西红色景区日益重视为游客打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徐国庆介绍,《井冈山》演出是以当年十送红军的拿山镇作为演出地点,以秀美真实的山水自然风光为布景,当地农民本色出演,由原生态的乡土艺术元素创作的音乐和舞蹈,这些都让演出蕴含巨大的本土艺术魅力,让观众耳目一新。
在观看《井冈山》后,来自陕西的游客林雨涵久久不能平复心情:“演出中,600多名农民演员从四面八方涌向舞台中央,演员们从身边跑过,在眼前呐喊、战斗,这种零距离的参与感,让人热血澎湃,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90多年前那段烽火岁月。”
推动红色旅游走向大众
文化和旅游部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量同比增长78%,其中沉浸式体验项目参与率达63%,30岁以下游客占比首次突破50%。
江西红色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王雯对记者表示,红色实景演出已成为景区教育与体验的重要形式,各地也逐渐形成“重要红色目的地必有一台大戏”的格局。
“这些演出通常利用声光电、实景布置和群体表演,让观众在沉浸式氛围中直观感受革命历史,兼具教育性和感染力。”王雯说,从旅游角度看,它们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旅游综合消费水平。
在不少游客看来,实景演出、沉浸式互动剧不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堂生动的、极具感染力的历史教育。“它让教科书上的文字变成了眼前可感可知的悲壮画面,让革命先烈不再是遥远模糊的名字,而是眼前有血有肉、有爱有恨、会牺牲会流泪的真实存在。”一位游客说。
2024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江西省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2024—2028年)》,明确要推动江西省红色旅游从“强资源”到“强品牌”、从“强参观”到“强体验”、从“强景区”到“强目的地”的发展转变。
在王雯看来,依托景区的实景演出和科技赋能的沉浸剧场都是红色旅游走向大众化的重要方式。“实景让人感受到原址的厚重,剧场则创造可复制的沉浸体验,未来更多红色旅游目的地将推动两条路径并行,让红色文化在更广阔的市场中传播。”